<rt id="6wcse"></rt>
  • <pre id="6wcse"></pre>
  • <s id="6wcse"></s>
  • <s id="6wcse"></s>
  • 當前位置:主頁 > 武當文化 > 國學資訊 >

    陳國源談對弘揚中華硯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1   瀏覽次數:

                                     此 生 依 依    情 系 硯 魂

                                                          ——談談我對弘揚中華硯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何謂文化”,漢語詞典解釋為: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硯文化,屬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創造了硯,并賦予了它的文化,同時也創造了它的價值。硯,陳國源談對弘揚中華硯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具有歷史、文化、藝術、使用、欣賞、收藏、投資等諸價值于一身,無不魅力四射,永葆幾千年的生命與青春。

           一、為什么要弘揚中華硯文化

           為什么要弘揚中華硯文化?眾說紛紜,有的說我喜歡中華硯;也有的說與硯有緣分。而我一言以蔽之,中華硯是具有多種價值的國之瑰寶,應該傳承,發揚光大。我曾寫過幾首硯銘,表達自己的心志:中華兒女,當有‘世間尤物,人必賞之;國之瑰寶,人必藏之;中華文明,人必傳之’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感”、哲人稱,地球上只要有石存在,火種是不會熄滅的;而藏硯家則認為,中華大地上只要有硯傳世,翰墨丹青便源遠流長”、愛國主義,余之軍魂;興硯文化,余之硯魂;朝陽映軍魂,夕陽染硯魂;軍魂、硯魂,實乃中華之魂,余為之追求、奮斗、終生不渝!”

           下面我以淺陋拙見,嘗試詮釋硯之多種價值。

           (一)硯之歷史價值

           硯,如果從研磨器始,就有六、七千年了,它早于并伴隨中華民族五千年之文明,逍遙自在地走到了今天。

           硯,如果從產生書寫工具算起,他是繼文字有了之后,隨著文字的正規化,以及毛筆、墨、紙的產生,硯”字的形成,應為漢代。漢末劉熙在《釋名》中曰:硯者,研也,研墨使和濡也”,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硯,如果從中華四大名硯發現起,應為初唐產生制硯的專用石材,尤其是開發了端石、歙石、紅絲石、洮河石等中華四大名硯石之后,至今也有一千四百年的歷史。

           由此可見,翻開硯的歷史,它溯源于史前,初創于秦漢,盛行于唐宋,樸重于元明,精繁于清朝,弘揚于當代。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民族喜愛甚至鐘情的物品,它在日積月累、年復一年的歷史長河中,必然積累了它的歷史價值,甚至創造了它的歷史輝煌。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的硯,與筆、墨、紙一起,創造的歷史功績有:一是它們記載和傳承了中華五千年之文明史(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和中國,其他三國的古文化已消失,只留下了歷史的遺跡,只有中國歷史記載是最清楚的,傳承是最好的);二是它們開創和傳播了東方最具魅力的書法和繪畫藝術;三是它們造就和培養了像王羲之、李白、杜甫、蘇東坡、米芾、趙孟頫、董其昌、鄭板橋、紀曉嵐及當代的徐悲鴻、齊白石等等一大批大文學家、大書畫家、大藝術家和他們的傳世珍品;四是它們誕生之日起,就直接為中華民族的上層建筑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服務的,而瓷器等雖然也很了不起,但它們是為中華民族的生活服務的,其地位和檔次是不一樣的。因此,從以上四個方面的意義上講,筆、墨、紙、硯,無愧為國之瑰寶。它們推動了中國社會,特別是封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難怪,我國第一部硯的專著的作者,宋代學者蘇易簡在《文房四譜》中要為它們封侯:筆為管城侯”,墨為松滋侯”,紙為好疇侯”,硯為即墨侯”。

           (二)硯之實用價值

           硯是由純實用性,演變為以實用為主與欣賞相結合,進而到實用與欣賞并重,現代又以欣賞、收藏為主與實用相結合,這是硯幾千年發展的歷史進程。因此,實用”是古硯最突出的特點和價值,也是它的靈魂”所在。上面我們講的硯之歷史價值”,說到底也是硯之實用價值”所創造的,甚至硯的其他多種價值,也是由硯的實用價值演變而來的。

           實用價值,是硯的最本質的價值。宋代著名書畫家米芾曰:器以用為工”,蘇東坡也說:硯之美,潤而發墨,其他皆余事也”。實用,是硯之內在美,這是蘇東坡用心感受到的。因為古人無論從選材、形制、設計、制作,到硯的大小、厚薄,以及石質、石品等等,無不以實用為核心的,一切都為了使用之方便。

           例如選材,古代先人為什么制硯選石材,進而又選良材呢?這正是他們聰明和實踐所為。他們從千百種材料:玉、石、陶、竹、木、銅、鐵、銀、錫、水晶、瑪瑙、漆砂、澄泥,以及阿房宮的磚、銅雀臺的瓦等等,在長時間的反復使用、比較中,擇優而取的。文人之所以尊石為珍,主要取其發墨、潤筆之優勢”,再加上硯石儲量大,易雕刻,石品豐富等因素。至今已發現的中華硯石,名見經傳的有130余種,再加上名不見經傳的約有300余種。尤其是在唐代初期開發出中華四大名硯石:端石、歙石、紅絲石、洮河石后,集各種石材優點于一身,可以說變石為寶,獨步天下了”。

           再說形制,據古籍記載,唐宋時代制硯式樣就有七十余種。如幾何形、仿生形、什物形、暖硯式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漢代的三足和多足形,隋唐的龜形、箕形,宋代的抄手形,明代的風字形、太師式等,它們都是從硯的研墨、蓄墨、平穩、輕便、洗滌等實用之需而為之的。

           另外,文房四寶的使用價值,又是受到當時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影響而提升的。在萬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科舉士大夫時代,如果你擁有好的筆墨紙硯,又能寫得一手好的書法和文章,就能前程似錦,前途無量。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就因擅長楷書,被朝廷看中,入了翰林院,并屢升高位。在我國歷朝歷代那么多的秀才、進士、狀元,哪個不是在文房四寶的使用價值的作用下,成就一生的?!因此,文房四寶的實用價值,也是文人墨客攀登仕途的階梯。難怪,歷代文人相傳: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三)硯之文化藝術價值

           首先,硯與筆墨紙一起,承擔記載和傳承我國文化藝術之重任。如果說中華民族五千年之文明史,如同一串璀璨的明珠,那么歷朝歷代只是一顆顆單獨而耀眼的珠子。然一代又一代如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等文化藝術,就是串聯這顆顆珠子成為明珠的紅線,而筆墨紙硯文房四寶,又是穿珠引線的唯一工具。這就反映了文房四寶與我國政治、文化、藝術的關系,它們不僅記載和傳承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同時也創造和傳播了我華夏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 其次,硯是文人墨客朝夕相伴最寵愛之物,也傾注了他們畢生的心血。因此硯之文化藝術氣息最重,它集文學、典故、詩詞、歌賦、銘文、書法、雕刻、金石等于一體,它具有獨特的文化神韻和精美絕倫的藝術風采,它本身又是華夏文化藝術殿堂中的一朵絢麗奪目的奇葩。

           再次,硯石文化又是一種生態文化,也是一種心境藝術,或稱之為發現美的藝術。世界上的文化藝術品何止千千萬萬,如果從它們的形成來分,我認為可以分成三大類。一類是純天然的,如觀賞石(包括雨花石、靈壁石、風礪石等);一類是純手工的,如書畫、瓷器、紫砂壺等;再一類是天工人工兩者兼而有之的,如中華名硯和中華印章石等。它們既有人工雕刻之精美,又有大自然鬼斧神工創造之靈秀。一塊絕妙之硯石,那是億萬的造化,水火輪回,妙造天成,尤其是硯石上的石品花紋,妙不可言。那絢麗的色彩,深沉的質地,奇特的圖案,流暢的線條,或似人若馬,栩栩如生;或高山流水,天然成畫。真可謂一硯一世界”,一景一奇觀”,宇宙神奇盡在硯中。因此,一個藏硯家就要有眼力和悟性,善于從硯石中發現天然的神”、奇”、美”、妙”、絕”、化”的物華天寶,才能讓你真正享受到無聲之音樂”、彩色之詩篇”的情趣,進而達到天人合一”、物我交融”之境界。難怪,古今眾多文人和藏硯家,鐘情于硯石,一旦得到稀世名硯,可以棄官、舍財,而唯硯是命。他們那種日撫珍品度永晝,夜枕佳硯夢魂隨”的癡迷、疾情,實乃被硯之氣象萬千,天賦之美,所陶醉而傾倒。

           在我近30年的藏硯生涯中,收藏了四百余方中華名硯,其中有十幾方可稱謂天工巧作,人工難求”的妙趣天成之硯。如栩栩如生的觀音大士硯”、惟妙惟肖的東坡居士硯”、活靈活現的逍遙猴王硯”、亭亭玉立的湖中睡蓮硯”、丹青難繪的鴛鴦嬉游硯”、五彩斑斕的彩蝶翩舞硯”、人見人愛的金暈牡丹硯”、令人稱絕的龍呤虎嘯硯”,甚至還有氣象萬千的三斗奇星硯”、千年顯現的靈光對眉硯”和萬硯難求的太極乾坤硯”等。使人心曠神怡,愛不釋手。

           在這里我要重復一點,現在許多古硯收藏家,對上述天賦景觀之硯,是不太認可的。他們說:這那是硯呀,這不就成了觀賞奇石嗎?!”這種論調,在中華名硯發展到以觀賞、收藏為主與實用相結合的當代,就顯得有些迂腐,不合潮流了。幾千年形成的硯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是永遠學無止境的。因此必須用科學發展的眼光看待它。硯與任何古玩和藝術品一樣,具有兩種特性:一是用,即它的實用性;二是美,也就是它的觀賞性。而中華名硯在它的觀賞性中又表現出它的雙重性,一是人工雕刻之精美;二是自然形成的秀美。因此一個藏硯家如果只講實用性,而忽視觀賞性;在觀賞性中只看到人工之雕刻,而不見天賦之景觀。然而,他們哪里知道能發現、享受鬼斧神工之美,正是觀賞硯的最高的境界。因此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眼光,至少他不是一個完美的藏硯家。這也是我的一家之言。 上述論述硯的文化藝術價值,是硯的內涵所在,而它們反映到人的視覺上,又成了欣賞價值了,在此就不再重復了。

    陳國源談對弘揚中華硯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四)硯之收藏價值

           筆墨紙硯,國之瑰寶;中華名硯,寶中之寶。因此,收藏文房四寶,要以硯為首。古人是這樣評說的:論文房四寶者,必云筆墨紙硯。惟筆不能耐久,所為老不中書;紙則置久后酥脆,難于使用;墨陳年代久了,失去膠性,而易于散碎,均難久蓄。惟硯性質堅固,傳萬世而不朽,歷劫而如常,故硯之為留千古而永存者”。為此,我亦寫了一首硯銘:筆妙十美警世,墨奇百里可聞,紙絕千年不變,硯壽萬代同輝”。另外,硯比瓷器(易碎)、字畫(不易保存)、青銅器(易銹蝕)等,更易收藏、保存,年代更久遠。

           硯,作為寶中之寶,具有無窮之魅力。在中華名硯面前,那些權臣顯貴、美酒佳釀、絕代麗人、通靈寶玉等,也都黯然失色。我在百硯銘”中有一比:千古人物,時隱時現;千年硯石,萬世永存”、飲酒易醉人,玩硯亦醉人;美酒佳肴,難得酒仙醉幾日?!然傳世名硯,則令人陶醉一生”、知音難覓,名硯難求;紅顏佳麗,曇花之秀;奇石珍硯,萬古風流”、以余之見‘紅樓夢’中通靈寶玉,妙則妙矣,然胭脂味太重,豈有端、歙硯之古樸、靈秀”、‘端’有眼,‘歙’有眉,端歙二君,眉清目秀,眉眼傳神,羞煞潘安,喜煞文人”。

           硯,作為寶中之寶,是億萬年形成又不能再生的資源。中華名硯中端石形成六億年,歙石十億年,因此彌足珍貴。早在北宋時,著名書法家蘇東坡賦詩來形容端硯水坑開采之艱辛,物稀更為貴: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而蔡襄又把歙硯比作和氏璧: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近幾十年來,由于端石產地超量開采,使資源越來越少。為了給子孫后代留下寶貴財富,當地政府已下令把三大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巖)封坑,禁止開采,因此硯石資源更加珍貴。

           硯,作為寶中之寶,如端硯、歙硯,古代被皇家列為貢硯和賜硯;如今也成為我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出訪饋贈外國元首的國禮珍品。1978年10月鄧小平出訪日本時,將黎鏗(中國藝術美術大師)創作的周總理詩詞硯(《大江歌罷掉頭東》),作為國禮贈送給日本福田赳夫首相。1984年胡耀邦總書記訪問朝鮮,將歙硯珍品羅紋仿宋海馬云邊硯”,贈送給朝鮮金日成主席。1997年11月李鵬總理將雕刻家鄭寒制作的黃山勝跡印痕”歙硯,饋贈給日本明仁天皇。2008年5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對日暖春之旅”國事訪問,端硯再次作為國禮進入首相府。胡主席送給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的是端溪鼓硯”。說來如此歷史巧合,福田康夫正是三十年前的日本首相福田赳夫的兒子,而奇中有奇的事,端溪鼓硯”的創作者,也是黎鏗大師。這正是:端硯外交,大師精品;兩代首相,父子共賞;中日邦交,源遠流長。 在硯之諸多價值中,收藏價值與其他價值的關系:如果說實用價值是開路先鋒的話,收藏價值是殿后總管;收藏價值不僅依附于其他價值,而且是水漲船高”,受其他價值的影響,它們的價值越高,收藏價值也就越大。

           另外,收藏價值不僅與硯內諸多價值有關,而且也受硯外諸多價值的影響。近幾年來,從杭州西泠印社舉辦的十次專場拍賣中華歷代名硯來看,凡是有名人題銘、名家收藏的硯,其拍賣價位要比硯本身的種類、坑口、石品、雕工的價格,要高出數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2010年春拍,北京保利公司一方澄泥虎符硯,因為有乾隆御用的附加值,競拍到1400多萬元,創造了硯之拍賣史上最高的記錄。

           最后我還要明確一點,有些古硯收藏家在著書立說中講述硯的歷史時,認為硯戛然于今”。我理解為這是說硯的實用功能,隨著近現代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文房四寶曾在我國歷史上作為傳統的書寫工具,已被鋼筆、電腦所替代,它的使用價值已逐漸遜失了,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因此而認為硯的全部價值都已戛然于今”了,這就是以偏概全了。硯在歷史上發展趨勢,是由簡到繁,由實用到觀賞,這正是它由低級向高級進化的表現,也是由單一的實用價值向多種價值轉化的結果。這也正是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歷數千年而不衰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怎樣才能弘揚中華硯文化

           幾年前,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千古偉業 萬世傳承》,參加2009年10月第二屆中國收藏文化(開封)論壇會,獲得銅獎。在文章中我提出了弘揚中華硯文化的三個觀點,現又補充如下:

           (一)要把中華硯的收藏與研究相結合,這是一個藏硯家成長的必由之路。

           硯文化,是由物質(硯)與精神(理論)兩個部分組成的,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把收藏與研究相結合,對硯的研究從實踐出發,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進而理論化和系統化。否則一個愛硯的收藏者,他收藏的硯再多,幾百方、幾千方;質量再好,都是名人名硯,甚至稀世寶硯。如果因此而滿足止步,充其量是一位中華名硯的好的保管員。只有認識它、了解它、研究它、感悟它、弘揚它,這才稱得上是一位藏硯家。 收藏,首先要加強品德修養。因為藏品的魅力,是有限的;而人品的魅力,是無限的。我在百硯銘”中寫道:論人,講人品;論硯,講石質;品質二字,一脈相通。人品高潔,涉硯必雅”、質、品、藝相統一,為硯之大品位;心、言、行若一致,乃人之大德矣”。

           收藏,要謙虛謹慎,永不自滿。切忌自詡老大”,天下第一;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強中自有強中手”。我在百硯銘”中論道:品硯可以勵志。硯石不附人仰俯,不隨俗浮沉,不會春榮冬枯,也不似朝花夕殞;人們在品硯中悟石也悟道,悟石德而養性,通石理而奮進”。 收藏,還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質,要具備七力。要有火眼金睛之眼力,要有識物開悟之智力,要有舍得投入之財力,要有破釜沉舟之魄力,要有臥薪嘗膽之毅力,要有終生不渝之精力,要有百折不撓之體力。七力具備,名硯可得。 收藏,要善于把時間”、精力”、金錢”,三者融會貫通。我在百硯銘”中寫道:時間、精力、金錢,此乃組合人生三大要素”。有識者昭昭,無知者碌碌。然一個藏硯家有膽有識,融三者匯一體,則收藏天地,當大有作為”。

           收藏,需要有自己的風格,切忌人云亦云,人藏亦藏。我在百硯銘”中講道:皇家硯,威嚴高貴;文人硯,典雅儒精;民間硯,意趣生動;余求硯,神韻妙伎”。當藏硯界爭議,古硯好還是新硯好時。我在百硯銘”中述見:古硯要講真,新硯要講精;古真新精,皆為珍品;中華瑰寶,譽滿乾坤”。

           收藏,需要善于比較。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知真、貴”。我在百硯銘”中亦寫道:有比則靈,有鑒則精,有求則應,有緣則遇,有毅則得,有恒則成,有志則進。余謂此收藏之訣竅矣!”

           收藏,也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如評定中華名硯之優劣,有什么標準?我通過幾十年的實踐,總結出六名硯(即名硯(指四大名硯)、名坑、名品、名師雕刻、名人題銘、名家收藏)為最高檔次之硯。當然,在六名”的各名”中,也有等級之分。我在百銘硯”中嘆道:千金易得,‘六名’硯難求。一是名硯難找;二則名坑難采;三則名品難遇;四則名師佳作難得;五則名人題款難請;六則名家藏硯難逢。再加上不測‘風云’,‘六名’之硯,不知今又流落何方?因此,無緣之人踏破鐵鞋,百年而難尋。”

           收藏,要向古人、古籍學習,但也要敢于用實踐來檢驗歷史人物的言論,不被權威”所嚇倒。清代大學者、大藏家朱彝尊在《說硯》中云得水巖而諸山之石可廢,得青花兼鴝鵒眼者,而諸品又可廢矣”。被許多藏硯家所贊頌,而我有不同的看法。我在百硯銘”中評道:此語雖論點精辟,然論據不足。行家皆知:端石各坑均有優劣之分,水巖(老坑)也不例外。水巖之中下品石,就不及麻子坑、坑仔巖的上乘之石;且青花、鴝鵒眼雖為一流石品,然魚腦凍、蕉葉白、天青、冰紋凍等亦很珍貴。魚腦凍中的微塵青花,堪稱極品;論眼,歷來名家尚有不同之說法?梢,朱彝尊以偏概全之論,實乃一家之言矣!”再如明代學者陳繼儒在《妮古錄》中提出: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也,一生之中最相親傍。故鏡須秦漢,硯必宋唐。”此論點,為明之后乃至當代許多古硯收藏家所推崇,視為至理名言”。然,我也有不同的看法。認為:一是陳繼儒的論點雖然很精辟,但缺乏論據。二是陳繼儒是明代人士,他對硯的歷史看法,只能與前朝相比,但不能預見后世,有時代的局限性;而我們當代既有歷代的實物相比,又有理論根據來檢驗前人的論點。為此,我在《唐宋清后,各領風騷——評明代學者陳繼儒‘硯必宋唐’之論》中,大膽提出個人的看法:唐宋之硯,前朝無比,元明不及,清朝深化,當代發展”的論點和論據。

           收藏,亦要敢于碰硬,知難而進;敢于打硬仗,啃硬骨頭。例如,端硯和歙硯均為中華四大名硯,但誰為第一”的端歙之爭”,自唐以來,一直爭論不休。我從名人雅士爭論的只言片語中,發現三個問題:一是古代文人都很清高、自負,爭論中只說論點,不講論據;二是他們的評論都是從各自的愛好、鑒賞、品味、收藏等不同的角度出發的,有一定的片面性;三是也受到了當時居住地域、交通、科技、文化等條件的限制?傊狈v史地、客觀地、全面地對端石、歙石的優劣,作一番比較和分析。我用了三個月的時間,翻閱大量的資料,認真思考,又反復征求喜愛端硯、歙硯的朋友的意見,終于寫出了《賞黃庭堅的〈硯山行〉,評‘端’、‘歙’之爭》近九千字的文章,獲得藏硯界的好評。北京市考古學會會長齊心研究員看后,認為:該文彌補了歷史上的一個空白”。

           收藏,亦要重視對歷代文人硯的研究,尤其要對銘文的繼承和發展。一方石質上乘,石品優良,雕工精湛的名硯,如果再刻上言簡意賅、文辭華美、妙語警世的銘文,那更是錦上添花了。硯銘,它是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集歷史、文學、書法、金石、欣賞、研究、收藏等價值于一體?墒,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近現代硯的實用價值遜失了,硯銘也淡化了。為了弘揚硯文化,我撰寫了《星湖春曉硯齋百硯銘文集》,受到了藏硯界的重視。 (二)研究中華硯,要把微觀”與宏觀”相結合,這是衡量一個藏硯家的素質和學術水平的重要標志。

           當我們進入到中華硯的研究領域,大家都會感覺到它的博大精深。然而對于博大精深”的含義和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盡相同。我個人體會:博大”,就是對中華硯從宏觀上進行歷史定位;精深”,就是對中華硯在微觀”上深鉆精研。這種認識是建立在我對硯的兩個問題的探究基礎上的。一是我在學習硯的歷史文獻時,發現從宋代的第一本硯學專著,到如今的各種版本,可以說林林總總的硯著、硯譜,都是從微觀”上講中國硯的各種硯種、石質、坑口、石品、雕工以及歷朝歷代文人墨客贊頌硯的詩詞歌賦等,而把中國硯放到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來評述它的作用、地位和貢獻,幾乎沒有,一片空白。二是我國古代先人創造的實用藝術品何止萬千!如甲骨契文、鐘鼎彝器、陶罐瓷皿、書畫碑帖、印章石雕、寶石玉器、緙絲刺繡、古典家具、筆墨紙硯等等。然而,古人卻把這寶”字的桂冠,戴在了筆墨紙硯的頭上,世稱文房四寶。這究竟又是為什么呢?我經過潛心研究,終于找到了答案。我認為文房四寶,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它們推動了中國社會,特別是封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的四個方面的歷史價值(本文開頭已闡述過,不再重復了),是任何古玩和實用藝術品都無法比擬的。另外,文房四寶,還對人類和世界也有重大的貢獻。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指南針、火藥、造紙和印刷術,文房四寶就占了一半。紙就不用說了,而印刷中的油墨,正是由墨演變而來的?梢哉f沒有墨的發明,就沒有油墨,也就沒有活版印刷了。

           研究中華硯文化,從微觀”上升到宏觀”,從硯里”延伸到硯外”,使我對弘揚硯文化進入到一個新的境界。我在《百硯銘》中悟到:有志者終生與‘追求’、‘享受’為伴。‘追求’是攀登,是進取;‘享受’是境界,是巔峰。一個藏硯家孜孜以求,攀登座座高峰,才真領略心曠神怡之境界;享受到無限風光在險峰之樂趣”。

           (三)弘揚中華硯文化,是每一個藏硯家的最高境界和最終目標。

           任何一個優秀民族的文化,無論在歷史上多么輝煌,倘若后繼無人,便只是一片斑駁而沉寂的史跡而已。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臘、古巴比倫等民族,已經付出了沉痛的教訓和代價。因此,一個藏硯家能把個人的收藏與整個國家、民族的利益結合起來,并在弘揚中華硯文化上做出貢獻,實乃收藏之道的最高境界和最終目標。

           弘揚硯文化,首先需要傳承人。改革開放以來,國富民強,形勢大好,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發展民族傳統文化,在我國掀起了歷史上第五次收藏熱。在硯界人才輩出,涌現出一大批研究和弘揚中華硯文化的專家學者、雕刻大師、企業家、收藏家等隊伍。在藏硯界又可以分為五種類型:收藏型、鑒賞型、投資型、學者型、弘揚型(許多資深藏硯家又是眾合型的,集四、五型于一身)。收藏界,如同電影界一樣,一部優秀的電影,需要有幕前的優秀演員,也需要有幕后的優秀導演、編劇、攝影等,才能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

           弘揚中華硯文化,就要展示中華硯之歷史風采。現在全國各省市都有收藏家協會和各種硯種的協會和學會,每年舉辦的各種類型的歷代名硯展,就有幾十場。尤其是杭州西泠印社自2007年春拍以來,連續五年舉辦十場歷代名硯專場拍賣會,成效顯著。為此,我寫了一篇題為《改革開放,千年瑰寶又顯風采——西泠印社近幾年專場拍賣歷代名硯成果之芻議》,就是要警示我們的年輕一代,千萬不要忘記文房四寶是我國古文化的象征,是當之無愧的國寶,而中華名硯又是寶中之寶。

           弘揚中華硯文化,就要不間斷地宣傳硯文化。要利用當代各種有利的條件,在眾多媒體如書、報、刊、廣播、電視、電影、網絡等大力宣傳硯文化。要做到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在2008年8月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會上,在無與倫比的開幕式中,演繹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長卷,是從筆、墨、紙、硯,文房四寶展開的。多年來,成為我們藏硯界流傳最熱門的佳話。

           弘揚中華硯文化,就要世世代代學習硯文化。我在一篇題為《千古偉業,萬世傳承——弘揚中華硯文化之我見》的文章中,突發奇想,把文房四寶比作四部書籍,并且和古代的四大名著”做了比較。現摘錄如下:筆、墨、紙、硯,是我國古代先人發明、創造的四件很了不起的書寫工具,是當之無愧的國之瑰寶。然而,在我眼中它們更是書籍,而且是四部經典不朽的名著”。在這四部博大精深的著作面前,我們永遠是讀不完、學不完的小學生,而且要世世代代傳下去。我把筆墨紙硯這四大名著”,與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的四大名著做了一番比較,我覺得筆墨紙硯這四大名著”,更加艱巨,更加宏偉,也更加光輝燦爛。首先,《西游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它們是由吳承恩、曹雪芹、施耐庵、羅貫中等四位偉大而天才的作家寫成的,是非常了不起的。然而,他們這些文學巨匠的成就,又是依靠筆墨紙硯的實用功能來完成的。因此,四大名著的盛名,也有文房四寶的一份功勞。而筆墨紙硯這四大名著”,是由歷朝歷代,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文人墨客,共同又集體創作的。因此,它們更經典,也更恢宏。其次,《紅樓夢》等四大文學巨著,本本都有開篇,又有結尾,是四部完完整整已經寫完,也能讀完的著作。而筆墨紙硯這四大名著”,是只有開篇,而沒有結尾的書,F在已經完成了唐代篇”、宋代篇”、元代篇”、明代篇”、清代篇”和近代篇”。是四部永遠寫不完、讀不完的,需要世世代代來完成的,又是其他任何著作都無法比擬,也不可能超越的宏篇巨著。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到了當代,撰寫和傳承這現代篇”的責任,無疑會落在我們這一代人,特別是研究、弘揚中華硯文化的專家、學者、藝術家、雕刻大師、收藏家、企業家等有識志士的肩上。因此,我們要義不容辭,而且是當仁不讓地,共同來承擔這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在歷史的長跑中,一代一棒地傳下去,讓這千秋偉業,萬世傳承!

           寫到這里,應該算結束了。但我心里總是忐忑不安,有一種需要負荊請罪的感覺。主要耽心熱愛和研究四大名著”的專家、學者及粉絲們,來聲討我對四大名著”的不恭不敬。其實我的心是善良的,也是一位四大名著”的鐵桿粉絲,只是出于一個異想天開的念頭,妄想借四大名著”的聲譽和影響力,來號召大家都來喜歡和弘揚中華硯文化,而決沒有褻瀆四大名著”的意思。不信的話,可以問問中華名硯,因為它們最懂我的心。

           人生苦短,今年我已七十三歲了,邁進古稀之行列。在近三十年的藏硯生涯中,已收藏中華名硯400余方,撰寫并發表了學術文章50余篇,也出版過專著。然而,最讓我欣慰的事,在弘揚中華硯文化方面,而在理論研究上有所突破,并且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這也算是我在有生之年做的一點貢獻吧!一個幸福的老人應該是:健康的、快樂的、長壽的,再加上一個有為的四有老人,才算得上真正幸福。

            

    陳國源于星湖春曉”硯齋

    壬辰年春節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

    相關熱詞:

    熱門關鍵詞
    金剛長壽功
    道教醫學 道教資訊 武當特產 養生知識 武當文化 武當影像 武當旅游 武當功夫

    国产黑丝一区二区,成年网站免费入口在线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高清,日本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rt id="6wcse"></rt>
  • <pre id="6wcse"></pre>
  • <s id="6wcse"></s>
  • <s id="6wcse"></s>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毛片免费视频播放| 2015日韩永久免费视频播放| 美女AV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A∨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 久久亚洲精品人成综合网| 韩国一区二区视频|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人配人种jizz| avav在线看| 精品午夜久久网成年网|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伊人久久网| 五月婷婷在线视频|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中文字幕无| 国产热の有码热の无码视频| 五月婷婷电影网| 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日本边添边摸边做边爱的视频|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YW| 91精品国产免费入口| 欧美乱色理伦片| 国产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精品专区蓝色区| 综合网激情五月| 天天看片日日夜夜|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 大尺度视频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 最新在线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成年片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风间由美性色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十八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无码无遮挡骂过| 一区二区视频免费观看| 永久在线观看www免费视频|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