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端午節除五毒的習俗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1 瀏覽次數:次
在中國民間傳統里,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是端午節,這是整個夏季中最重要的節日,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有龍舟競渡、吃粽子,以及懸白艾、掛菖蒲、佩香囊、戴荷包、飲抹雄黃酒,還有掛鐘馗捉鬼像、采藥驅狼等,在民間傳統里,多是為了避邪驅惡、防疫防病。今天,端午節在重視家庭防疫驅病等方面仍然有其現代意義,而淵源于屈原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更是我們今天要大力弘揚的。
【五毒符、五毒衣】
五月天氣漸熱,細菌容易繁殖, 蛇、蝎、蟾蜍、蜈蚣、壁虎(俗稱五毒)等毒蟲紛紛出動,癘疫常常發生,致使五月又有惡月”之稱,五月五日又有惡日”之稱。因此,人們想方法設法在此時 辟瘟祛邪,以求安康。民間在端午節這一天家家于在門上懸掛艾草、菖蒲或石榴、蒜頭等,都是有此用意。因為菖蒲的葉子像劍,被稱作蒲劍”、水劍”,因 此,人們認為將其插在門上可以斬千邪。艾草有異味,是可以用來治病的藥草,人們認為將其懸于戶上,可禳毒氣。花紅似火的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 病的功能,可以避禍。大蒜頭像錘子,氣味辛烈,具有祛病消炎的功用。
由于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種種節俗,如采藥,以雄黃酒灑墻壁門窗,飲蒲酒等,皆是避邪驅毒之用。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藥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日。這里所謂五毒”,是指人們心目中五種有毒或有害的動物。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人們所說的五毒有一些區別。有三種說法比較常見:一說是蝎子、蜈蚣、蛤蟆、蛇和壁虎;另一說則是蝎子、蜈蚣、蛤蟆、蛇和蜘蛛;第三說是老虎、蝎子、蜈蚣、蛤蟆和蛇。
五毒符即繪有五種毒蟲的圖案,古人為了抵御端午時節的邪氣,通常懸掛、張貼神像(如張天師、鐘馗)或者各種符咒。把五毒圖案用作驅邪方法的時候,五毒圖案實際上也是一種巫術符咒。其中的原理是以毒攻毒。 傳說張天師神通廣大,有龍虎護法,能除五毒并,辟瘟消災。因此,民間習俗常在端午節懸掛張天師畫像,以祛邪除祟、鎮宅佑安。
張天師斬五毒
五毒模型或圖案在宋代已經出現。《歲時雜記》記載,宋代端午節男女把艾蒿(或人工仿制艾蒿)插在頭上,并且在艾蒿上再裝上蜈蚣、蚰蜒、蛇、蝎、草蟲之類,及天師形相……”。這里的五毒不大可能是真實的動物,應該是模型或者圖案。明清時代,婦女頭戴五毒圖案的裝飾品廣泛流行。《帝京景物略》記載明代北京婦女端午節也有在頭上簪五毒、五瑞花草”的習俗。
五毒衣
兒童最容易遭受疾病侵襲,所以,兒童服裝上出現五毒圖案最多,甚至出現專供兒童穿用的五毒衣。天津舊俗給幼兒穿五毒衣、五毒鞋。據說這樣可以免除疾病,兼防蚊蟲叮咬。
古代的宗教人士利用民間習俗,把五毒圖案正式制成五毒符”贈給施主。清初龐嵦《長安雜興》詩云:一粒丹砂九節蒲,金魚池上酒重沽。天壇道士酬佳節,親送真人五毒符。”這是道士所為。清代顧祿的《吳趨風土錄》又記載了尼姑也制作五毒符:尼姑們在尼庵里用五色彩箋,剪出蟾蜍、蜥蜴、蜘蛛、蛇、蚿(一種類似蜈蚣的多足蟲)的形象,贈送給她們的施主。施主們回家貼在門楣或床邊,據說能夠驅趕毒蟲,稱為五毒符”。由此可見,道門、佛門都參與到端午民俗活動之中了。
古代印有張天師斬五毒的瓷器
張天師斬五毒的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