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獨具特色的宗教戲
欄目分類:道教音樂 發布日期:2016-06-17 瀏覽次數:次
打城戲是我國眾多地方戲曲劇種中,唯一由佛教和道教兩種宗教儀式中發展起來的地方戲劇種,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泉州打城戲是泉州、晉江民間由宋元以來發展起來的具有明顯宗教特征的地方戲曲劇種,它融合了佛教和道教兩種宗教文化及藝術的精華,具有其他任何地方劇種所沒有的宗教藝術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藝術研究價值。
打城戲的表演以羅漢科舞為主,兼有提線木偶的若干表演特色,以武戲著稱,武打運用泉州南少林拳技。表演中還保存大量民間的特技、雜耍、舞蹈,帶有很強的神秘性與獨特性,如演員的桌上翻跳功夫、疊羅漢、吃火吐火、吃紙拉腸、甩須、甩發、蚌舞、黑白鬼舞、叉舞、旗舞等,尤其是“開大籠”及用刀劈面、用剪刀刺眼和刀插肚、鋸腰等一些恐怖場面表演,既充滿了宗教的神秘色彩,又有別于其他劇種,體現該劇種在宗教文化底蘊方面的與眾不同。
打城戲的劇目都是該劇種發展過程中的藝術積淀,可分為宗教戲、歷史劇、武俠戲、傳統戲和新創戲等五個類型,《目連救母》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戲劇傳統劇目,形成于宋代中元祭祀儀式中,被戲曲界公認為百戲之祖,并對中國地方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打城戲的音樂唱腔由道情、佛曲和傀儡戲唱腔曲調(俗稱“傀儡調”)結合而成,成為別具一格的宗教韻味,為曲牌體,約有二百余調。曲牌的組合及應用大體與傀儡戲相近。打城戲的角色行當與泉州傀儡戲相同,僅分為生、旦、丑、北(凈)、雜五行,舞臺用語為閩南方言。
打城戲在泉州乃至閩南地區影響廣泛,并曾應邀赴伊朗、日本、印度等國和臺灣地區參加戲劇節演出,深受歡迎。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