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正韻》的形成受廣成韻影響
欄目分類:道教音樂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全真正韻》的形成受廣成韻影響,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天師道教在唐末以后,由杜光庭編撰的《道門科范大全集》被廣泛應用,并且普及全國各地,南宋全真道教形成,經韻自然受其影響;二是全真道教到了明末清初,大量編輯傳戒科儀,而多數科儀來自清代的《廣成儀制》。
杜光庭的廣成科儀,很可能來自江蘇的茅山,因為他是茅山名道應夷節弟子,深受僖宗 高功發爐咒語格式[1]厚待,應制為道門領袖”[2], 隨僖宗避難川蜀,留居成都,賜號廣成先生”。他平生廣集張道陵和陸修靜以來的道法科教,并著有《金箓齋啟壇儀》1卷,《金箓齋懺方儀》1卷,《太上黃箓 齋儀》58卷,《太上靈寶玉貴明真齋懺方儀》1卷,《太上靈寶玉貴明真大齋言功儀》1卷,《太上洞淵三昧神咒十方懺儀》1卷,《太上洞淵三昧神咒旦行道 儀》、《太上正一閱昧儀》1卷,《道門科范大全集》87卷,《廣成集》等,實為道教齋醮儀式的集大成者,他所制定的道門科范,為推動道教科儀音樂的發展產 生了積極的作用。
宋徽宗在政和二年 (1112)三月頒《金箓靈寶道場儀軌》四百二十六部,多數來自杜光庭的《道門科范大全集》。四年(1114)三月又詔諸路各選宮觀道士十人,遣發上京, 赴道箓院講習科道、聲贊等,習熟之后,遣還本處。這些措施既為統一儀軌準備了條件,也使各地道教音樂有機會進行交流并進一步提高。
南宋時,三洞經箓弟子仲勵”重新整理《道門科范大全集》,說明廣成科儀在南宋時間仍然廣為流傳。
南宋初期的全真道教,不可能專門編撰齋醮科儀,最快捷的辦法就是拿來就應用。全真道教的科儀程序至今和杜光庭的廣成科儀程序有十分相似之處。如《道門科范大全集》卷二十三《文昌注祿拜章道場儀》,它的程序為:
(1)先祝神行道,法事升壇如式,舉念禮師,存念如法,高功宣《衛靈咒》。《衛靈咒》為四言青詞,一般不同科儀要變換不同的詞句。
(2)鳴法鼓二十四通,高功發爐。鳴法鼓時高功要默念咒語,咒語無論任何法事,內容是一樣的。咒語格式如圖所示。
(3) 請稱職位,分三次,第一次高功稱:具位臣某與合壇官眾云云。” 下面是不同的圣號。畢,酒陳初獻、奏樂。第二次稱職,稱揚主要神靈圣號,表明祈禱目的。然后宣詞,酒陳亞獻、奏樂。說一段白文,酒陳終獻。第三次稱職, 畢,上香、參拜、奠湯。
(4)重稱法職
(5)舉十二愿,存神燒香。
(6)高功復爐。復爐文是千律一篇的,如圖。
(7)念善、化財、回向。
我們現在來看全真道教的《文昌朝科》的程序:
(1)步虛,五言詩,不同科儀內容不同。
(2)舉天尊,根據法事主體而定,如《文昌朝科》舉更生永命天尊”。
(3)吊掛,七言八句律詩,也根據科儀主體而定。
(4)說白文
(5)舉天尊。
(6)提綱,一般為七言四句或者五言四句,由高功與提科唱和。
(7)經師頌唱《三寶詞》或《三寶香》韻,高功踏《三寶罡》。
(8)高功發爐、詠唱《祝香咒》,三拈香、三叩首。
(9)《衛靈咒》,四言青詞。
(10)稱職、分三次,中間高功復爐。
(11)高功說白文,表白宣詞
(12)誦持誥章,什么科儀誦持什么神誥。
(13)起《香花送》韻,齋主化表、奠茶。
(14)回向,舉《圓天尊》。
這是兩個相同主體的科儀,科儀程序很有一些淵源關系。我們看一看兩個科儀相同之處:
(1)二者均有《衛靈咒》,且全是四言青詞詩。
(2)二者均有《稱職》、《回向》、《發爐》、《復爐》等儀式。而且發爐秘咒內容相同。
(3)二者均有奠茶儀式,而且都是在第三次稱職后,先上香、然后參拜,最后奠茶。
(4)二者都需要宣讀表文,《道門科范大全集》稱之為宣詞”。
(5)二者都要鳴法鼓后進行發爐儀式。
(6)二者都需要皈依三寶”。
(7)二者稱職”均受儒家禮節影響,主持法師均自稱臣某”。
我們現在來看二者不同之處:
(1)《道門科范大全集》沒有涉及道教禹步”,也就是罡步。
全真《文昌朝科》在持誦《三寶詞》或者《三寶香》時,還要踏罡攝斗”,步三寶罡”,游行太空。說明禹步在那個時候還沒有廣泛應用在道教齋醮科儀中,或者因為傳授隱而不述。
(2)全真《文昌朝科》中沒有奠酒儀式的記載,而《道門科范大全集》中所有科儀都要在三次稱職時,舉行三次奠酒儀式。
(3)二者之間所稱揚諸真圣號有所出入。
(4)《道門科范大全集》所用唱贊條目相對全真道教內容要少的多。譬如全真道教所用朝科都必須唱誦《步虛》、《吊掛》、《提綱》、《三寶詞》、《祝香咒》、《衛靈咒》、《稱職》、《送花攢》(可以有所更換)等。而《道門科范大全集》一般所用唱贊為《衛靈咒》、《稱職》、《舉十二愿》等少量唱贊。
(5)二者皈依三寶”方式不同。《道門科范大全集》要求眾和”,高功拈香,分三次皈身”皈神”、皈命”。而全真道教皈依三寶”不但要唱誦《三寶詞》或者《三寶香》、《三寶頌》等,還要走禹步,舉行踏《三寶罡》儀式。
(6)二者稱職”內容不一樣,《道門科范大全集》所有稱職”都為舉為臣某與合壇官眾等謹同誠上啟”,而全真道教所有稱職”必須稱”所謂的全職,全職為: 臣 系太上無極大道,玉清金笥寶箓,選仙上品,秉東華演教,龍門正宗,大羅天仙狀元,邱大真人門下,第某某代叨科闡事臣玄玄孫某某某洎領合壇兩班道眾人等,誠 惶誠恐,稽首頓首。臣今奏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某某省某某縣某某廟(宮觀)棲居,焚修玄裔弟子某某右洎合廟(宮觀)道眾人等……[4]
(7)《道門科范大全集》奏樂場面十分之多,而全真道教科儀除了《上大表科儀》有奏樂儀式以外,很難找出第二個奏樂儀式。 從這里面我們很容易看出全真道教科儀沿襲著廣成科儀”模式進行規范、革新、發展的。杜氏所處時代,道教尚未嚴格地分宗立派,因為全真道還遠遠沒有創立。 但杜氏的道統”卻是清晰的:他是江西龍虎山上清宮、江蘇茅山上清宗壇”等天師道上清系統的經韻、符篆、醮壇科儀的傳人與集大成者。有的學者認為杜光庭 所用的廣成韻”必然帶有龍虎上、茅山的江南”(長江下游)特色,此即四川人謂之下江調”者。但廣成科儀中所奏之音樂曲牌、內容、詞句等,現在很難找 到原始的記載了,他的音樂內容應該十分豐富、典雅,是研究魏晉南北朝以至于唐宋道教音樂的寶貴來源,惜乎難窺真容。
應該說《廣成科儀》從杜光庭到陳仲遠有一個漫長的歷史,《廣成科儀》所用經韻音樂被稱為南韻”。南韻是相對與《全真道正韻》而言的。全真道教起源于北方, 四川道教習慣上將其稱為北韻”。 如果說將江南經腔引播四川、并開創四川道樂廣成南韻”是杜光庭的話,那么,使其發展廣大卻是清代乾隆年間的青城山道士陳仲遠(又名復慧,號云峰羽客), 他精研廣成先生杜光庭的《道門科范》,結合杜氏以來八百年間道教科儀的變化發展,著有《宜雅集》,曾校正《廣成儀制》數十種,使得廣南成韻”經腔流播 川、滇,產生極大的影響。陳仲遠,清乾隆(1736—1795)年間人,又名陳復慧,青城道士,別號云峰羽客。淵博能文,以繼承杜光庭科儀傳統為職志,使 被譽為以細膩含蓄”見長的四川廣成韻”(亦稱南韻”),成為川西最具影響,有獨具風格的道教經韻音樂。清代四川灌縣(今都江堰市)疫病流行,陳仲遠 主持建水陸齋吸,為民消災祈福。恰逢四川總督巡視蒞灌,聞之后將其上奏朝庭,乾隆帝敕封其為南臺真人”。
存于四川青城古常道觀的《廣成儀制》有二百七十余種,是純粹的全真道教科儀。其齋醮規模之大和種類之多,是為同時期道教的罕見。它匯集了全真教派道教齋醮 科儀且并不亞于正一教派。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全真道教《大供天科儀》,就是按照陳仲遠的《廣成儀制》中的《供祀諸天》、《迎齋上供》及《供祀榮華》等記述進 行革新的。 當然,該書所收科儀,廣泛吸 收靈寶、清微諸派科范,依照全真派的風格加以修訂。書中不少科儀,為適應民間信仰習俗而制作,有很濃的民俗氣息。又有一些科儀帶有四川和長江流域特色。原 藏于青城山古常道觀,其中若干卷已殘缺,經天師洞組織道士將其抄錄補齊。后收入《藏外道書》儀范類。
[1] 《道藏》第31冊,第808頁。
[2] 《道藏》第5冊,第330頁,《歷世體道神仙通鑒》。
[3]《道藏》第31冊,第810頁。
[4] 見《道教儀范》第 頁。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