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岳泰山道教音樂的傳承發展
欄目分類:道教音樂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泰山地區很早就有音樂活動,相傳黃帝曾在泰山作清角之音,這是山東境內有關樂舞最古老的一個傳說。《詩經》中的泰山巖巖,魯邦所詹”,汶水湯湯,行人彭彭”等樂詞,即為泰山地區的民間歌謠。泰山道教流源久遠,且與音樂有關。據晉葛洪撰道書《神仙傳》載,西漢武帝東封泰山時,有泰山道士稷邱君抱琴迎拜,并勸阻天子不可登泰山,若登必傷其足;天子怒而不信,登道數里后,果然跌了一跤,右足指折斷,遂掃興而歸;為嘉獎其道術,便在山麓立稷邱祠”以紀。
東漢時,泰山崔文子以張天師之弟子為名,行道于泰山。元代泰山道教基本上是全真教的一統天下,據《岱史》、《泰山小史》記載:丘處機在泰山時曾修煉于岱陰金絲洞。”《泰山小史》說:泰山南址有長春觀,丘以全真為教,元時賜號無為演道大宗師,別號長春,后去嶧山遂仙。”《岱史》載,長春觀內有丘神仙牒碑,刻成吉思汗皇帝敕旨。繼而,丘處機的女弟子訾守慎住持長春觀,元帝賜號妙真”。金大定十二年(1172),丘處機大弟子李志常的徒弟曹志沖,在陰岱婁敬洞開荒建廟,建成洞虛觀。劉長生的弟子王志深,于金末在岱陰的五峰山重修洞真觀。
元代泰山著名道士張志純,號天倪子”,泰安上保(今肥城)人,全真教隨山派劉長生的弟子,道名志偉”,元惠宗為其更名為志純”,賜號崇真保德大師”,受于紫服。張志純任泰山東岳廟住持,東平路道教都提點。
道教視泰山為神仙所居之洞府和道土理想的修行地,稱其為三十六洞天之第二洞天。道教認為泰山神和泰山奶奶是泰山最重要的神。供在碧霞祠的碧霞元君,成為信徒心目中最靈驗的女神,他們認為只要積德行善,心地真誠,跟她求啥,她都會答應”。直到現在來泰山的游客,都以朝拜泰山奶奶為首要目的。
宋代時期,因泰山臨近開封,泰山道教音樂樂譜主要應用宋《玉音法事》。據泰山史志等資料顯示,明代泰山也應用《大明御制玄教樂章》。
因為泰山緊鄰山西、陜西、河南、河北等省,為元明全真道教傳播的主要宮觀之一。故而明清的泰山道教已成為全真道教的天下,整個泰山道教受北京白云觀影響,習用清《道藏輯要?全真正韻》為教材。所以說,泰山道教音樂以《全真正韻》為主,后來也吸收當地民歌及戲曲音調,獨具地方特色。樂器主要有:笙、管、簫、云鑼、小吊鐘、磬、大鼓、笛、二胡、鐺、镲、木魚、鈴等。值得學者注意的是岱廟珍藏有《玉音仙范》道樂譜,似乎與其它宮觀不同,說明泰山道教一方面也受到歷代朝廷祭祀音樂影響,《玉音仙范》很可能是宮廷祭祀泰山所用的專門音樂,一般用于法事的開頭、結尾、唱曲過門等。
新中國成立以后,廣大音樂工作者積極挖掘整理泰山古代音樂資料。1962年,音樂工作者深入泰山周圍地區搜集民間音樂二百余首。民歌《泰山景》參加1964年山東省民歌調演,文化部將其編入《中國民歌》。1982年2月,在岱廟發現宗教音樂《玉音仙范》大管子譜數本,1985年完成部分古譜翻譯。1988年,泰安音樂工作者和泰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為適應旅游形勢的需要,又聯合挖掘整理出封禪儀式樂舞,每年登山活動期間在岱廟演出。
泰山明清時期的高功多來自陜、甘、晉、燕等地,其功課、科儀、經韻同北京、陜甘等地高度一致。經過文革”浩劫以后,泰山道教聘請樓觀臺著名高功任法玖、武漢大道觀主持任宗權等教授《全真正韻》以及科儀、高功等學。泰山碧霞祠道觀,分別于2003年、2004年、2008年、2011年派遣學員李小軍、張清然、歐陽清潔、胡信楷等道長至武漢跟隨任宗權高功系統學習全真經韻及科儀等,現在泰山的《全真正韻》以成都二仙庵《道藏輯要?全真正韻》為藍本,叢林通用的十方韻”(《全真正韻》)重現于泰山宮觀之中。
(本文作者:任宗權道長 原文標題:東岳泰山與全真道樂)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