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月祖師的傳說故事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7-03 瀏覽次數:次
清代康熙年間,有個明末遺少,他對滿清入主化夏非常忿恨。經常悻悻不樂,但又無力匡扶明室。他知道,和強暴的滿州統治者硬碰,那只是飛蛾投火,自取滅亡。他決心一生不去應滿清的考試博取功名。他有時怨崇禎皇帝不該向滿州私下議和養癰成患;他惱恨吳三桂投敵賣國甘當滿州鷹犬;他惱恨清廷朝堂上那些受遇皇恩的無恥之徒;他惱恨那些假名清高,實則是走終南捷徑”為爭腥逐臭去赴清廷博學鴻辭科”占取功名的民族敗類;他恨……總之,他看著這大好河山被異族侵占,非常痛心。他寄希望于南明,但南明小朝廷又不成器。他甚至想,即是李自成當皇帝成立大順國也比胡人主宰中原好。他仰慕屈原,又惋惜屈原的下場。孤憤郁郁,苦悶悲傷。最后他終于走了出家當道士的這條路。他想,出家當道士,一方面仍可深留著明朝滿 發大領的服飾,又能周游天下飽覽祖宗留下的錦繡山河。于是他便跑到華山當了道士。
王常月當道士后,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和薰陶,便一頭鉆進學神仙的路子上去了,把他從前悲國憂民的苦惱,全被清靜無為,成仙了道給代替啦。在華山出家不覺三年,他師父見他持戒精嚴,又穎悟非常,很是受他,便請來廟鄰給他冠巾,從此便成為堂堂正正的道士啦。一天王常月問他師父,我來華山茬苒光陰已是三載,連個神仙面也沒有見過。我咋能修成神仙?他師父說:想成神仙,談何容易?我問你,能不能下人所下不了的苦,能不能專心致志無疑無惑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心不灰,志不搖行持下去?如能,就有得遇神仙之日。王常月很懇切地說:我能。他師父見他志堅如石,在三年考驗中從沒退志言行。便請授他《北斗經》及《北斗咒》,叫他去到北坪的拜斗臺夜夜持咒拜斗。王常月來到拜斗臺,白天打坐修行,晚上持咒拜斗,精思存想,不覺六年。一天晚上正拜之間,忽然霹靂一聲,只見正北天上紫微垣內射出一道金光,倏然之間已到面前,金光中有一尊三頭八臂、身坐九頭怪獸的天神,厲聲喝道:法師拜我有何所求”?王常月哪經過這種陣勢,頓時嚇得魂不附體,篩篩發抖,大氣也不敢出。天神見他伏俯在地,一言不語,雙足亂抖。便說:你莫非嫌腳小身不長大?我教你身體長大。說罷,一聲響亮就不見了。王常月驚魂稍定,抬頭看時,見面前舊物如故,別無所有,只是衣服裹的身子難受。天明看時,見他平日寬寬大大的道袍,緊緊裹著身子,便急忙去找他師父訴說昨夜所遇。他師父一見便拍手道喜,繼而又惋惜的說:可惜你道心雖堅,德行不足,見了斗姥(音母)不知要道,卻要了個長大身體,太可惜了!王常月聽師父這么一說,也后悔起來,便對師父說:我這次六年把他拜了下來,我再去拜他。他師父點嘉許,讓他去了。王常月有了這番經歷,道心更堅,心意更誠,不管嚴寒酷暑,雨雪風雹,從不間斷。這樣又拜了三年,忽一日剛拜起時,只見眼前金光四射,射得他雙眼緊閉。就聽金光中問道:法師拜我有何愿心”?王常月嚇得眼也不敢睜,只把個手在嘴上亂摸。金光中說:你有了長大身子嫌沒鬍鬚?好!我教你長一部好鬍鬚。說罷又不見了。王常月魂定醒來,見頦下一部長鬍鬚直垂過腹,真是又悔又恨,恨自己咱忘了求道。便又去見他師父,述說悔恨自己不該忘了求道,他師父說:不要后悔,自來好事多魔,天上神仙豈是容易做的,你可再下苦功拜他下來。王常月這時道心愈堅,天天禮拜。話休絮煩,又是三年。這晚適逢天空晴朗,月白風清,只見從北方來了一朵冉冉白云停于頂上。云中端坐一尊面如滿月,戴七寶冠,纓絡垂胸的圣母,問道:法師拜我為了何事”?也是王常月德行不足,迷了本性,本來想說求道,卻說成欲求緣法”。斗姥說:求緣法此地沒有,你可向東北行,自有緣法等你。到那里何丕振宗風,大闡教法。說罷,白云頓消,什么也沒有了。王常月忽然想起為什么不要道,要的什知緣法,把自己恨的沒法,便又去找他師父。把這番經過給他師父一一敘述過,他師父沉思了一下說:你一紀苦功三次拜下斗姥,可見你是有根基的人,無奈你德行不足,臨事心迷,故不能得道。斗姥已點示明白,你可向東北去,闡揚教法,進德修業,日后必能成道,你去吧!王常說說:我實不愿看那胡騎踐踏中原才出了家,今往東北行必至京師,如不和王公大臣們周旋,焉能弘揚教法,丕振宗風!弟子寧愿在此再拜他幾年,也不愿去京師。師父說:徒兒,此念差矣!昔日太上不也曾西度流沙化胡皈依,長春邱祖不也曾奉元胡之詔西去雪山說世祖止殺,拯救無數生靈。你應順天行事,使夷歸夏,豈不美哉?就小我觀之,爾我有別。就大我觀之,凡在這一塊土休養生息的不皆兄弟嗎?即如我們廟中,只能由你師兄主持廟中事務,就不許你小師弟主持幾天嗎?勸你對天地氣運不要耿耿于懷,去吧!王常月聽師尊這一開導,茅塞頓開,欣然應諾下山去了。從此王常月便存了個要教滿州堂堂皇帝,拜倒在我這小小道人腳下,成為華夏正宗道教門徒,也就算對得起先世祖宗之心。
話說滿州貴族坐了中國皇帝,為使中華各族兄弟成為他的順民百姓,顯他們是征服者的威風,便下了一道改變各兄弟民族風俗習慣的發令”,言明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當時也真有些民族氣節的人,為保持民族風俗習慣的尊嚴,寧可留發不留頭的。可也有不少只知勞動下苦,不管誰當王就給誰納糧的小百姓,也不知這發令的利害,更不知這發令的政治函義,只不過是看看頭上園園沒頭發,頭頂上留那么一點辮成個辮子,活像個豬尾巴滴溜著,實在難看,因而不愿剃發被殺了的也不少。
可能是滿州貴族努爾哈赤、多爾袞、福臨等知道他們的列祖列宗在很早的古代就是華夏多民族在家庭的一個成員,他們所居住的地方在很早的古代就是華夏中央政權管轄的地方,他們的祖先歷來受這個政權的敕封,充當這一地區的地方官常受漢族文化影響的緣故吧!他們知道道士是出家人,是不問政治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與世無爭者。所以,他們當了中國皇帝倒沒有強令道士剃頭發。可是在北京城內、在皇帝輦轱之下,不管你什么民族什么人都剃頭留辮子,單單幾個道士是滿發大領,寬袍大袖的飄逸過市,看著好像是不馴順的先明遺民,實在是有煞滿州貴族統治者的風景,更要緊的是怕京 百姓見著這種服飾觸景傷情,念戀明室。所以便給北京城九門提督一道圣諭,把闔道士攆出了北京城,道士廟也都被啦嘛僧占住了。
卻說北京城西便門外有一處道教廟宇,名叫白云觀。原是元代邱長春創建的,邱祖殿內還保存著邱長春的墳墓。廟宇宏大,建筑雄偉壯觀。一些啦嘛們爭著搶占這一廟宇,一至發生過多起械斗。當清帝統治時期,北京城有這樣個諺語:在京啦嘛出京官”,這都是惹不起的人物。啦嘛們為爭白云觀發生械斗成何體統。主管這事的九門提督,即忙奏知康熙皇帝。你想,這康熙帝也算是一代英主,他總結了順治時十多年的平叛教訓,想出一大套攏絡人心的辦法,把地方上有威望的明朝遺老遺少們弄到北京城,名義上給個翰林院編修”的頭銜,實則是怕他們在地方上搗亂”,教他們鉆進學紙堆里去整理故舊。就這樣康熙還是不放心,那有閑工夫管他們和尚”打架的事。他對九門提督說:你看,我連明朝的遺老們都留下了,幾個道士我就留不下嗎?教這些啦嘛快從白云觀出來,不準相爭。白云觀還讓道士主持。九門提督得了圣旨,便到白云觀把爭奪的啦嘛統統攆跑了,找道士住持。可是這時北京城內一個道士也找不到了,沒辦法只好教一個原來在白云觀當茶頭的小伙計暫時看守著。這九門提督也就算是辦完了這樁公案向康熙交了差。
話說王常月下山之后,一路向東北方行來,在路上也聽不少人說北京城內不準道士居住。王常月心中自有主意,偏要去進北京城。一日來到北京城內,所過之處,人皆競競看,說:道士又回北京城了。這時就有那好心腸人,知道康熙教道士住持白云觀的事,便對王常月說了。王常月走進白云觀,那個看門伙計一見真是喜從天降,連忙接著,連說:這下可有當家的了。把王常月領到方丈堂內住下。王常月見諾大個廟宇,冷冷清清,只他倆人,心中很不是味;又見三清殿、玉皇殿及其他各殿神像亦然,蛛封塵迷,全無威儀,那種感傷之情不禁流形于色。他問那位伙計說:于君士,廟內沒有住持人,你的生活咋辦?這老于:我在后院種些菜地,靠賣菜度日。王常月問:這廟產呢!老于說:人家看我是個看門俗人,城外地莊子不送租,城內米店不給糧,他們都自己肥飽了。王常月說:不要緊,只要道友們能回來,東西是會有的。王常月日夜操勞,費了幾天工夫,才把各神殿打掃得干干凈凈。京城人多,風氣傳的也快,不幾天闔城都知道白云有了道士,于是來燒香的、許愿的、上供的一天比一天多起來了。也有不少道士回到了白云觀。王常月一心弘揚教法,每次燒香總要默默禱告,求神仙來保佑他。也許真的是誠可格天”吧!竟感動了八仙。當時呂洞賓在白云觀當知客,韓湘子當知隨,張果老當大殿主,曹國舅當化主,藍采和當巡察,鐵拐李在廚房當大火頭,白云真是仙凡雜居,香火日盛。道人們天天有回來的,人多了吃飯成了問題。知客呂洞賓就派化主出去募化。化主曹國舅說:先把城里米店欠的米要回來,再把地莊子欠的租收回來,不夠時再去募化。呂洞賓便派藍采和去米店要米。北京城這些米店老閭,見道士來要陳賬,知道這筆賬數目不小,便故出難題說:要米容易,你得拿繩捆,能捆多少你拿走多少。藍采和說:我也不要許多,你欠我們多少我要多少。米店老閭說:好!你捆吧!指指一邊的斗說,你捆走這一斗米,我把欠的米都給你送到白云觀去。藍采和說:好,只見他解下系條往地上的鋪,提起米來順著斗角就倒。說也奇怪,米就象一條粗繩,折疊盤旋起來。藍采和把系條一勒背在肩上,說了聲:掌柜的,明天把欠的米給白云觀送去。揚長而去。這時看的人個個目瞪口呆,齊說,白云觀出了活神仙。九門提督即忙奏給康熙,康熙一聽納起悶來,難道世上果真會有神仙,我得親自會他一會。
康熙此念一動,早被白云觀的神仙們知道了。呂洞賓對王常月說:康熙皇帝要來私訪,明天巳牌時分來到(上午九至十一時)。你去接見他。直道出他是康熙皇帝,使他不能小看于你。他要叫你走,你就說得帶走我們道家五行中的水火。他要答應,就教他在你手中寫下水火二字。他只要這樣作了,保你日后收他這么個皇帝徒弟,了你宿愿。王常月一一記下,到第二天巳牌時分果有一堂堂漢子隨同二三人龍行虎步來到白云觀,徑真朝方丈堂走來。王常月已早知他是何人,也不理睬他,看他張口說啥。康熙轉了一陣,見道士們一個個打坐,沒一個人理他,他便到王常月跟前說:老道長,你好!王常月把眼一睜,看了看康熙,便謙虛的讓康熙坐下,康熙也就大模大樣的坐下。問道:老道長在哪座名山出家,今到白云觀幾時了?王常月說:在華山出家,來白云觀才數月。康熙見王常美髯過腹,說話謙恭,不覺油然起敬,說:我想求老道長算一卦,不知肯賜教否?王常月說:請施主說個字,待貧道算來。康熙隨便說了個什么字,王常月假裝推算一陣,忽然看著康熙說:這來的人可是同行?康熙說:是。王常月說:不便直言,我寫個紙條你看。王常月寫下紙條遞給康熙,康熙展開一看,只見上寫四字御駕私訪”。康熙猛的一驚,心想,京師之中容不得這等高人,必須除出境,以免后患。遂說道:道長既視破朕躬,留京師恐多不便,道長還是回華山去吧!王常月笑道:回山何難,不過我不能空回,得帶些東西走。康熙說:不管要什么我都賜予你。王常月說:世上之物我無所要,只要我們道家自己的東西。康熙問:什么是你道家的?王常月說:金、木、水、火、土五行乃我們太上老君留給世人的,圣上教我離開北京,我就把它們帶出北京如何?不過我也不想全帶走,只帶走水火二物也就夠了。康熙一聽,簡直要發笑,想這水火豈能帶走。說道:好吧!你就帶走。王常月說:請圣上在我手上寫下水火二字,我就離開北京。康熙提筆便在王常月掌上寫了水火二字,擲筆于案昂首闊步的去了。康熙去后,鐵拐李便在葫蘆里裝了點水,韓湘子往花籃里放了些火,便同王常月走了。他們數人來到蘆溝橋,呂洞賓說:不要走啦,再走的遠,北京城就要亂啦。于是便坐下來休息。
卻說北京城里第二天早上,紛紛嚷嚷,都道出了怪事。井里明明是水提不出來,就是水缸里的水也舀不出來,一舀一空瓢。用火鐮取火甭說取不出,就連火塘里未熄的火也不發熱,也燃不著別的柴草。皇宮里更是一團糟,康熙夜間喝水沒水,要吃東西沒火做,宮里黑黑古冬冬一夜連個燈光全無。康熙知道自己做錯了事。便趕快派人去白云觀看。派去的太監到白云觀一看,見道士們啃乾饃。這太監也許是餓急了,便要了一個吃。問道:你們方丈哪里去了?道人們說:昨天被圣上趕走啦。方丈走時還說什么?道人們說:方丈走時說:要得水火,誰攆誰請”。太監聽了急忙回宮報知康熙。康熙一聽也低下了頭無可奈何。他知道他的威風對這些神仙是沒用的,硬著頭皮頑抗也抗不了許久。不說康熙在發愁,再說這群王公們,有些知道康熙攆道士這樁事的,沒一個不抱怨康熙——混旦。康熙的太后、后妃、宮眷等都哭哭啼啼,鬧鬧嚷嚷,有的披頭散發,有的污手垢面,那個狼狽像要多難看有多難看。平時的那套禮儀、尊嚴全不顧了,簡直是亂了套。齊來找康熙,要他趕快把這些神仙們請回來。康熙在娘肚里就過的是養尊處優生活,當了皇帝更是頤指氣使,開口即圣旨,人人得照辦,他何曾給人下過話,可這些小小道士們卻把他弄得鳳凰落架了。他知道再不去求情,連他自己也活不成啦,只好打腫臉充胖子的說:為救萬民,朕只得御駕親迎他們回來。這時已有人報知有幾個道士在蘆溝橋坐著,康熙和文武大臣便直奔蘆溝橋來。來到橋頭見王常月等正要動身走去,康熙急忙上前攔住去路,承認自己過失,請王方丈回去,以后再不敢節外生枝了。鐵拐李過來說,你是一朝天子,何不曉事如此!想我們出家人,一不爭名,二不奪利,以慈悲為本,以方便為門,有個吃飯地方得以安心修道與愿已足,那有你帝王家這樣心地狹隘。我們出家修道之人視富貴如同花間露、草上霜,真草芥不如,你竟容不得我們,真個好笑。康熙知道他和這些人是爭強不得的,只好忍耐著徒步一道回了北京城。康熙受了這番教訓,倒悟出來個道理來:凡事光憑高壓手段是不行的,得恩威并用。光馳不張,光張不馳,都不是治國之道。
康熙在王常月手下栽了筋頭,得想法挽回面子,便問王常月有什么愿心。王常月說:我想放千人大戒。康熙問:啥叫千人大戒?王常月說:就是要住滿一千個道人,我來開壇演教,使這些道人受戒守規,去務修行。康熙說:這個容易,你就廣招道眾來京受戒,我賜給白云觀三百六十頃地供養你們,到時我也來看看這道家威儀。王常月當即謝過。
這王常月存心要教這個不可一世的滿州統治者拜倒在他的腳下做徒弟,一直三年老是滿不了千人之數。康熙也有點等急啦,一天便問起這放戒事,咋三年啦還不見行動。王常月說:衣缽早已齊備,就是老差一人滿不了千數,故而遲遲,這又有何辦法?康熙說:那么我算一個行不行?王常月說:你享慣了宮中富貴,那能受得了這清貧拘束。康熙一心要想知道這千人大戒是何模樣,便一定要算上一個。王常月說:既然圣上一定來此受戒,那就滿了千數,明日即可開壇。但教門規矩,凡受我戒者即我之戒子,須得皈依我的門下,分予教門職務,恪守清規,嚴守戒律,不得妄為。圣上自度能行否?康熙一心要摸這些神仙們的底,也就滿口答應了。
王常月齋戒臨壇,說法演教,偌大個白云觀千人齊濟,卻鴉雀無聲。人人誠敬,個個嚴肅,廟內除鐘鼓聲、頌經聲外,別無雜音。這時給康熙分派了個看守山門的門頭職務。
戒壇之中有個糾察大師,這糾察大師不是別人,正是那個先夭主將,一氣神君,都天糾察大靈官,三界無私猛烈將”王靈官王天君。王常月登壇說法,千個戒子跪了黑鴉鴉一大片,康熙也在其中。只見王常月戴上清冠,穿玉羅蕭臺袍,手捧如意,一派仙風道骨坐上寶座,啟口說道:道門清靜,非清靜不能證道;法門廣大,非守法無以得法。欲證無上大法,須得心地清靜。說罷隨手拿一個長條朱漆木板,約三尺長二寸寬五分厚,曰:爾眾須知,此乃清規戒尺也”。此只有四句謁語,爾眾靜聽:清者,清以潔其道;規者,規以范其眾;戒者,戒以防其過;尺者,尺以量其罪。命爾糾察大師持此戒尺,巡視戒壇內外,有心猿不守意馬不拴者,以此尺責之。康熙在壇下跪著一一聆聽,心想這心猿意馬乃內心活動,別人怎能得知,這倒神乎其神了。一日王常月講道畢,戒子們退下壇來各歸本位。康熙回到門頭房內,心想,這是為著何來?好好的皇宮不住,卻來此看大門。整天磕頭禮拜,清水白飯。嬪妃不得見,珍饈不得嘗……。正在想他宮中快活,想得出神時,不料啪的一戒尺打在他身上,他猛一驚,看時是糾察大師打了他一戒尺。便問道大師何故打我?糾察大師說:我何嘗打你,我打的是你跑回宮中去的心猿意馬。康熙一聽,心想:好家伙,白云觀盡是神仙,我心中想的他都知道,這苦我真受不了,不如溜回宮中去吧!康熙越想越受不了,便偷偷的逃之夭夭溜跑了。
因康熙這次受過戒,所有同來受戒者都是戒兄弟。他們的《登真籙》(注)上都有康熙的名字,這一下可忙壞了各州縣的官老爺。他們見到白云觀出來的道士都得當千歲爺接。北京城原來那個在京啦嘛出京官”的諺語,現在后邊又續了句白云觀道士大似天”。你想,這千把道士一天又沒事干,到處游山玩水,那些地方官員,每日接道士不暇,那來功夫理他的地方政事。各地因接千歲”忙不過來的告急文書,像雪片般往北京飛。康熙接到這些文書也實在沒法處理,便去找王常月想法。王常月說:以金缽換瓦缽。凡持《登真籙》來者即換給,收其《登真籙》不就得了。康熙照這辦法收回了九百九十七個《登真籙》。除康熙以外,還有兩個收不回來。這兩個就是李來仙、徐復陽。他們兩個出了白云觀根本沒拿出過《登真籙》,后來都成道了。王常月自然了成了道,他還著有《龍門心法》一書傳世。
康熙皈依了道教,后來在施政上也有些改變,富貴壽考享盡人間快樂,為中國史上獨一無二的年數多達六十一年的皇帝。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