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的信仰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7-03 瀏覽次數:次
福建霞浦舉行"媽祖走水"民俗活動
媽祖,又稱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媽,是歷代海洋貿易者、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尤其是在福建、廣東、海南、臺灣、東南亞中有廣泛的媽祖信仰,許多沿海地區均建有媽祖廟。媽祖的真名為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稱林默娘,誕生于莆田縣湄洲島,為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媽祖,尊為海上女神,又名天后圣母,天王母后。北宋、南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國家祀典,從宋朝起至清朝,歷代皇帝先后36次冊封。道教封號:輔兜昭孝純正靈應孚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媽祖生平
媽祖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媽祖出生時是南唐清源軍(今泉州)莆田縣人,莆田縣湄洲島之女,媽祖在其主要生活年代的籍貫是平海軍(今泉州)莆田縣人,964年宋太祖改清源軍(今泉州)為平海軍(今泉州),授莆田人陳洪進為平海軍節度使,陳洪進仍然管轄著泉(包括莆田)、漳二州,平海軍名義上歸兩浙西南路。莆田、仙游二縣為平海軍所轄。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復滅吳越。陳洪進納土歸宋,至此,莆田人陳洪進所管的泉(包括莆田)、漳二州才正式順歸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納入宋朝版圖。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劃平海軍(今泉州)莆田縣地和仙游縣地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縣)、福清邊境的一部分地方,另置興化縣。同年,改為太平軍,直屬兩浙西南路,轄莆田、仙游和興化三縣,軍治亦設于興化縣治所在地。980 年太平軍改為興化軍。泉州天后宮我國東南沿海現存最早的一座媽祖廟。媽祖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甘三日,祖父林孚,官居福建總管。父林愿(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檢。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過五個女兒,盼望再生一個兒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賜麟兒,可是這一胎又是一個女嬰,父母有些失望。就在這個女嬰將要出生前的那個傍晚,鄰里鄉親看見流星化為一道紅光從西北天空射來,晶瑩奪目,照耀得島嶼上的巖石都發紅了。所以,父母感到這個女嬰必非等閑之女,也就特別疼愛。因為她出生至彌月間都不啼哭,便給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稱她為林默娘,默娘。 林默幼年時就比其他姐妹聰明穎悟,八歲從塾師啟蒙讀書,不但能過目成誦,而且能理解文字的義旨。長大后,她決心終生以行善濟人為事,矢志不嫁,父母順從她的意愿。她專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業,平素精研醫理,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災,人們都感頌她。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只要能為鄉親排難解紛,她都樂意去做,還經常引導人們避兇趨吉。人們遇到困難,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請她幫助。
生長在大海之濱的林默,還洞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不少礁石,在這海域里遇難的漁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傳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為神女”、龍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僅二十八歲的林默與世長辭之日。這一天,湄洲島上群眾紛紛傳說,他們看見湄峰山上有朵彩云冉冉升起,又恍惚聽見空中有一陣陣悅耳的音樂……。 從此以后,航海的人又傳說常見林默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漸地普遍供奉媽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順利。
媽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馳,救急扶危,在驚濤駭浪中拯救過許多漁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為懷,專以行善濟世為已任。 歷代對媽祖的賜封根據史料,北宋、南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國家祀典。
媽祖逝世時鄉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于同年在湄洲島上建廟祀之,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湄洲媽祖廟。祖廟于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擴建,日臻雄偉。明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航海家鄭和曾兩次奉旨來湄嶼主持御祭儀式并擴建廟宇。至清康熙時,已形成了具有五組建筑群的海上龍宮”。可惜,原有金碧輝煌的建筑群已廢圯,現存原建只剩下林默的父母祠”,規模較小。近年來,湄洲祖廟進行了大量的復原修建工作,另投資1億多元興建了媽祖新殿,新殿宏偉壯觀,被世人譽為海上布達拉宮”。如今臺灣及東南亞各地的眾多媽祖廟都由莆田湄州及泉州天后宮等分神”而立。莆田湄洲島的上媽祖廟,泉州天后宮,天津的天后宮,澳門的媽祖閣,臺灣北港的朝天宮和鹿港媽祖廟為我國天后宮有名的大廟。
媽祖升天成神
因默娘生前與民為善,升化后被沿海人民尊為海上女神,立廟祭祀。后屢顯靈應于海上,渡海者皆禱之,被尊為通靈神女”,廟宇遍海甸。媽祖信仰從產生至今,經歷了一千多年,作為民間信仰,它延續之久,傳播之廣,影響之深,都是其他民間崇拜所不曾有過的。歷代皇帝的崇拜和褒封,使媽祖由民間神提升為官方的航海保護神,而且神格越來越高,傳播的面越來越廣。由莆邑一帶走向五湖四海,達到無人不知,無神能替代的程度。宋代以前提到媽祖的顯圣,始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路允迪出使高麗,感神功,奏上。立廟江口祀之,(徽宗)賜順濟廟額。”其后宋·媽祖的加封原因皆為神霧神濟興、泉饑”,以神助火焚強寇”(《湄洲嶼志略·卷二·封號》)。從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起至清朝,歷代皇帝先后36次冊封,封號由2字累至64字。爵位由夫人”、妃”,明·永樂封天妃”,立廟京師,而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封天后”。并列入國家祀典,進行春秋祭祀。因而民間對媽祖的信仰愈加固定,海神”的地位愈加牢固。千年來,在莆田民間保留了不少有關媽祖的民俗,反映了媽祖信仰的具體特點。其信奉禮俗及媽祖的言行、品性等逐漸被民間吸收,形成許多俗例。
媽祖的歷史地位
媽祖 湄洲祖廟,在宋,元,明,清受到的國家祀典就達36次,其最長封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后之神”,后來同治十一年(1872年),要再加封時,經禮部核議,以為封號字號過多,轉不足以昭鄭重,只加上‘嘉佑’二字。”媽祖閣為澳門最古老建筑之一。 臺灣的媽祖信仰十分普遍,臺胞三分之一以上信仰媽祖,臺灣全島共有大小媽祖廟510座,其中臺南一地即有116座。它們的名字很多,有的叫天妃宮、天后宮、媽祖廟;有的叫天后寺、天后祠、圣母壇;也有的叫文元堂、朝天宮、雙慈亭、安瀾廳、中興公厝、紛陽殿、提標館等。 福建、臺灣、廣東及東南亞的林氏宗親都稱媽祖為:姑婆”、姑婆祖”、天后圣姑”、天上圣母姑婆”等。 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有媽祖信眾2億多人,僅在臺灣就有信眾1700多萬。
媽祖文化的發祥地
福建莆田的湄洲島是海上和平女神媽祖的故鄉,媽祖文化的發祥地。有著千年歷史的湄洲媽祖廟是世 界上20多個國家和地區4000多座媽祖宮廟的祖廟”。一年四季,前來媽祖祖廟進香朝覲的國內外香客人數達百萬之眾。每年的農歷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和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島上民眾要舉行各種祭典媽祖的活動,同時海內外的媽祖信徒紛紛前來進香朝拜,整個湄洲島人山人海、盛況空前,被譽為東方麥加”。媽祖,原名林默,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誕生于湄洲島。
媽祖信仰的傳播
媽祖,作為民間神祈,護航海神,自宋經元、明、清等幾代傳播迄今已歷千年以上。奉祀媽祖的宮廟,在我國沿海各省、市,例如潮州、莆田、汕頭、泉州、漳州、雷州、湛江、海南等以及內地除青海、新疆、西藏等3省、區以外的其他省份,都有媽祖廟。《媽祖宮集成》乃匯集全國30個省、市(包括港澳地區)500多縣、市有關節媽祖宮廟的記載而成。隨著元明清之間航泫交通的日益發達,也隨著華人足跡遍及全球,其中包括日本、東南亞、加拿大、美國乃至法國巴黎、丹麥、南美的巴西等。
媽祖信仰在琉球、日本
古琉球天后宮。據文獻記載,傳入琉球的時間是在14世紀的明洪武年間(1368~1398)。琉球的媽祖廟有久米村的上天妃宮、那霸的下天妃宮和久米島天后宮等3處。 海神天后的東渡日本。我國與日本來往極早而且歷史非常悠久。 日本長崎市內的有三大唐寺——南京寺、漳州寺和福州寺。日本長崎的媽祖堂的最大特點是由商人商會”先建媽祖堂,然后把它拓建為佛祖和媽祖合祀的寺廟,把媽祖奉祀在寺廟中。而其目的在于祈求生意興隆、海上平安。同時,利用神祈的節日活動加強與日本團結,對日本的民俗起著深遠的影響。后來日本商船上也安放了中國媽祖的神龕,作為海上航行的護船神。
媽祖信仰在東南亞
媽祖的信仰,也隨著華僑的南渡遍布于南洋各地。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越南、菲律賓等地,都建有供奉媽祖的廟宇。其中以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比較典型。例如,在馬來西亞馬六甲的青云亭、寶山亭,檳榔嶼的觀音亭(廣福寺)都有奉祀媽祖。在新加坡的天福宮,林厝港亞媽宮、林氏九龍堂等,也都供奉媽祖。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各地的地緣協會館內也都兼祀媽祖。
媽祖信仰在臺港澳
臺灣、香港、澳門的民間信仰大部份是從我國東南沿海,特別是莆田一帶傳去的。如關帝圣君、觀音菩薩、清水落石出祖師、保生大帝、媽祖娘娘等到。媽祖娘娘一直被臺、港、澳漁民和航海者奉為海上保護神,為其在臺灣同胞心目中占著重要不得地位,影響也最為深刻。一千多年來,特別是自宋徽宗以后歷代帝王對媽祖的確良褒封,加上朝的護國庇民、元朝的漕運保泰、明代鄭和與王景弘下西洋及清代施瑯平定臺灣等,使媽祖信仰在臺、港、澳的傳播更加廣泛。 臺灣的媽祖廟。據統計,至1930年末,臺灣媽祖廟有335座;1954年增至384座;據《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一書說,目前臺灣民間祀奉天上圣母為神的寺廟,已經超過900座之多。媽祖廟宇名稱不一,有天妃宮、天后宮、媽祖廟、天后寺、天后祠、圣母壇、文元堂、朝天宮、鎮瀾宮、安瀾廳、雙慈亭、中興宮厝等;奉祀的媽祖,因來自大陸不同的地方而有不同的稱呼,如來自興化軍稱興化媽”,來自泉州的稱溫陵(泉州舊稱)媽祖,來自龍溪的稱清溪媽”,來自同安的稱銀同媽”等。 在臺灣的媽祖廟中,以臺南64座為最,高雄60座次之,再次為屏東及臺中各49座,云林縣48座,彰化縣42座。可見,臺灣媽祖廟自清代以后勤部不斷增加,且幾經修建,規模日益壯觀。 現澎湖馬公鎮的提標館”是所有臺灣媽祖廟中最早的一座。澎湖媽祖廟創建年代雖未記載,但據日本學者的研究,均創建于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并且當時還在廟前開了一個墟市叫媽祖宮市”。 臺灣較早的媽祖廟,其大多數是由湄洲祖廟分靈至臺。自清嘉慶到清光緒年(1796~1908)間,臺灣海上貿易興旺,經濟發達,涌現出許許多多規模更大諸如臺南大天后宮,近年竹南天后宮又建起露天媽祖祖象。截至目前,臺灣共有大型媽祖廟510座。在媽祖廟中有鎮殿媽、二媽、副二媽、副三媽、四媽,又有三郊媽、斑鳩媽,還有溫陵媽、銀同媽、湄洲媽。除鎮殿媽外,其他媽祖像可供每年輪流誕辰出巡之用。特別是早期的媽祖廟,在例定誕辰日有遙拜”儀式,即在行三跪九叩”禮節時,一律面向莆田湄洲祖廟施行。這一俗例充分說明臺灣同胞永遠懷念大陸的深遠意義。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