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的故事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7-02 瀏覽次數:次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洨河上。建于隋代大業年間,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趙州橋橋長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寬。
趙州橋最引人入勝的莫過于它充滿傳奇色彩的傳說故事。關于趙州橋的傳說有不同的版本故事,宋代始,開始盛傳橋上有仙跡”。北宋周輝《北轅錄》一書云:元祜間賜名安濟,有張果老驢跡。”杜德源詩曰:休夸世俗遺仙跡,自古神丁役此工。”到元代,《湖海新聞夷堅續志》首次詳細記載了世谷傳說:橋為春秋戰國時期魯班所造,并且有了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和柴王(柴榮),以及宋太祖趙匡胤的故事。而我覺得概括最為精辟簡練的莫過于那首兒歌《小放牛》趙州石橋魯班爺爺修,玉石的欄桿圣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這也是趙州橋流傳最為廣泛的傳說。
趙州橋魯班的故事
相傳,魯班周游天下,走到趙州即現在的趙縣,一條白茫茫的洨河攔住了去路。河邊很多人上爭著過河進城,而河里只有兩只小船擺來擺去,半天也過不了幾個人。魯班為便利百姓交通運輸,決心自已動手,在河上建造一座堅固、美觀的石拱橋。魯班的雄心壯志感動了上帝”,派來了天工”神役”支援。在一個傍晚,有個神童從河西邊趕來一群羊,到了魯班的工地后,神童突然不見了。而那群羊則下子變成了修橋用的石料、拱圈石、橋面石、欄板石、望柱石、勾石、帽石等,樣樣俱全。在那些天工”、神役”的幫助下,魯班用了不到一夜時間,勝利地完成了這座制造奇特”的石拱橋。
八仙”張果老和柴王爺的故事
魯班一夜之間造橋的事跡傳到了蓬菜仙島仙人張果老的耳朵里,于是相約柴王爺一起去看個究竟。張果老騎著一頭小黑毛驢,柴王爺推著一個獨輪小推車,兩人來到趙州大石橋,恰巧遇見魯班在橋頭上,張果老問魯班這橋能否經得起他和柴王爺過去,魯班很不屑地說當然沒問題,于是,張果老騎著毛驢,柴王爺推著小車過橋。誰知張果老施用法術聚來了太陽和月亮,放在驢背上的褡褳里,左邊裝上太陽,右邊裝上月亮。柴王爺也施用法術,聚來五岳名山,裝在了車上。兩人微微一笑,推車趕驢上橋。剛一上橋,眼瞅著大橋搖搖欲墜,魯班急忙跳到橋下,舉起右手托住了橋身,保住了大橋。故事中出現的仙跡”:驢蹄印、車道溝、手掌印和張果老的斗笠印、柴王的膝蓋印在趙州橋上都有顯現,雖說是后人故意加上過去的,但的確有民俗文化的含義在里面。趙州橋本身屬于物質民俗中的交通民俗。物質民俗是指人民在創造和消費物質財富過程中所不斷重復的、帶有模式性的活動,以及有這種活動所產生的帶有類型性的產品形式。主要包括生產民俗、飲食民俗、服飾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而民間故事傳說屬于語言民俗中的民間文學方面。語言民俗是指通過口語約定俗成、集體傳承的信息交流系統。包括兩大大部分:民俗語言與民間文學。民間文學指人民集體創作和流傳的口頭文學,主要有神話、民間故事傳說、民間說唱等形式。在趙州橋上面尋找到了豐富的傳說故事,并且有流傳很廣泛的兒歌小曲,這充分體現了物質民俗與語言民俗的緊密結合并且存在于某一具體民俗現象中,他們共同促進共同發展。它們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傳承下去。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