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湖廣巡撫楊素蘊與武當山史話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文/溫明
在有清一代,雖然清皇室出于政治考量沒有動用政府財力“修山”,可是鎮守武當山的地方官吏由于文化傳承的慣性或守土有責的心理使然,在公務之余寄情于武當山水或拿出自己的俸祿修理宮觀,或飽蘸筆墨歌詠武當仙山,留下名山增輝的詩篇。湖廣巡撫楊素蘊就是其中較為杰出的一位。
在公務之余寄情于武當山水(資料圖 圖源網絡)
一、楊素蘊的簡要生平
據《清史稿》、清雍正《宜君縣志》、《谷口山房文集》、清《中部縣志》等記載,現撮要如下,以饗讀者。
楊素蘊,字筠湄,陜西宜君人。順治九年進士,授直隸東明知縣。順治十七年,授四川道御史。當時吳三桂鎮云南,郡縣吏由他自己親自挑選,稱作“西選”。逐漸對朝廷大臣的任用也進行干預,無復顧忌。楊素蘊憤然上疏,指出“爵祿者人主之大柄,綱紀者朝廷之大防,柄不可移,防不可潰。”,認為吳三桂染指任用官吏大權,是不知大臣的本分。推斷吳三桂未必包藏禍心,但應防微杜漸;朝廷對吳某應加以申飭,嗣后,“一切威福大權,俱宜稟自朝廷,則君恩臣誼兩盡其善。”
楊素蘊為國直陳,奮不自顧(資料圖 圖源網絡)
順治十八年,康熙即位,是個幼主,朝廷大權在權臣手上,楊素蘊降級,趕回家。官場上“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又一次在楊素蘊身上應驗了。
過了十年,吳三桂這個反復無常的小人果真又反了。朝廷一些大臣認為楊素蘊有先見之明,且為國直陳,奮不自顧,建議皇帝重新啟用他。于是,楊素蘊宦游湖廣,和武當山結緣。
二、楊素蘊在武當山周圍的活動
楊素蘊來到了湖廣,在湖廣總督蔡毓榮(現在南巖宮有蔡毓榮下令刊刻的禁止到石雕龍首燒大香碑)手下做事。康熙十七,楊素蘊題補下荊南道。當時發生了一場戰亂,襄陽總兵楊來嘉、副將洪福等反叛響應吳三桂。據史料記載,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鄖陽副將洪福響應平西王吳三桂叛亂,領兵千人,進攻鄖陽提督佟國瑤官署。佟國瑤率部下300余人與之戰。洪福損兵200余,逃往房縣、竹山一帶。后,洪福與清軍戰于武當山。(騰訊道學獨家稿件)
鄖陽副將洪福響應平西王吳三桂叛亂(資料圖 圖源網絡)
清政府抓緊籌備糧餉,從襄陽到房縣、保康道路既險峻又狹窄,舟車不通,征調襄陽、安陸、德安三郡丁夫擔負,餉苦不繼。楊素蘊通過走訪得知谷城有一段河道可通舟,于是“按行山谷開餉道,由是水運通利,省丁夫什九,軍乃無乏。”
三、楊素蘊題詠武當山
楊素蘊戎馬倥傯之余,也像古代士大夫一樣,歌詠名山勝景。他給武當山留了四首詩歌,分別為靜樂宮、周府庵、紫霄宮、太和山頂寫作。
(一)靜樂宮
文皇晚好道,結念慕懸空。既表報恩寺,復立靜樂宮。
古柏盡十圍,豐碑何穹窿。層顛肅帝居,結構魏闕同。
璇題納日月,繡柱盤虬龍。中有金碧身,丹繪積人工。
左若揖浮丘,右似顧崆峒。我行均水陽,典祀若華嵩。
云裝餐石髓,煙駕弄輕鴻。便欲謝世人,游仙躡輕虹。
武當靜樂宮(資料圖 圖源網絡)
賞析:楊素蘊在這首詩里首先回顧了朱棣在南京修報恩寺,在均州城建靜樂宮,因為這里相傳是真武大帝誕生的地方;第二部分描述了靜樂宮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宏偉的建筑,巍峨的豐碑,精美的裝飾,達到了“丹繪極人工”的境界。第三部分開始抒情,一個積極入世的官員感到了宦游的疲倦,“便欲謝世人,游仙躡輕虹。”非常向往“仙人云裝餐石髓,煙駕弄輕鴻。”的生活。
(二)宿周府庵
亭亭門前柏,青青林中竹。灼灼澗底花,呦呦山下鹿。
此地足幽棲,豁達開心目。近閣樹乍明,遙峰月漸伏。
徙倚引芳柯,夜涼風出谷。更有八株桂,叢生香氣馥。
名境如高人,作意在嚴肅。我來宿其中,氿泉資盥沐。
彈棋香更焚,揮琴茶正熟。靈籟灑塵襟,幽房謝羈束。
搔首俯下方,攘攘多踡跼。愿得素心人,丹經共把讀。
丹江口水庫(資料圖 圖源網絡)
賞析:周府庵是明朝藩王建的庵廟,已淹沒在丹江口水庫下。要感謝楊素蘊為我們留下的這首詩歌。它以白描寫實的手法為我們后人全景式展示了周府庵。景色清幽,有亭亭的柏樹,青青的竹林,澗底有盛開的鮮花。鹿在呦呦地叫著。他不由地贊嘆道:此地足幽棲,豁達開心目。亭臺樓閣隱映在樹叢中,遠處山峰中月亮漸漸升上了天空。夜晚來臨,一陣涼風從山谷中飄出。桂花的香氣濃郁,氤氳在空氣里,四處彌漫。就在這樣美好的季節,詩人光臨周府庵,庵里的泉水甘洌,焚香下棋,煮著茶,揮琴長嘯,心情為之一爽。天籟之音、幽靜丹房讓詩人暫時忘卻了塵世和羈束,仿佛成為天上的仙人。看世間人庸庸碌碌,令人心生愛憐。最后詩人發出感嘆:愿得素心人,丹經共把讀。
(三)紫霄宮
客過松間飯,尋云上紫霄。細泉穿石腹,老樹踞山腰。
洗藥猿鳴澗,銜芝鹿過橋。何年從此住,谷旦伴歸樵。
紫霄宮(資料圖 圖源網絡)
賞析:紫霄宮乃“云中清都”,羅哲文先生認為它的建筑基址、風格都得到了中國古代土木建筑的真傳。詩人用過“松間飯”,踏著云霧彌漫的路徑走上紫霄宮。眼前的景色讓他眼前一亮:涓涓的泉水從石頭腹部汩汩流淌,山腰上長著蒼勁的松樹。這是一派仙境啊!詩人在猿猴鳴叫的水邊洗著丹藥,梅花鹿銜著靈芝悠閑地走過橋頭。我何時才能在這里常住,過著打柴和飲清泉的隱士生活。(騰訊道學獨家稿件)
(四)登太和山頂
地為仙家囷,靈異插天柱。三十六巖霞,二十四澗雨。
云中炊釜鬲,天際鳴臼杵。忽而遇巖城,規模類宮府。
一關當其中,左右列樓櫓。循級緣鐵繘,石蹬作廊廡。
投足疑無地,蒼茫五丁斧。周回一里余,乃得禮真武。
金光何滉漾,宮殿及門戶。不獨鑄法象,兼亦肴簋簠。
旁有四神人,昭穆侍圣祖。或捧劍倚天,或執旗飛羽;
或累印綬垂,或作虬龍舞。縱目皆奇觀,了了見湘浦。
杖底撥殘云,坐擘麒麟脯。他年名山封,還將太岳補。
鳥瞰太和山(資料圖 圖源網絡)
賞析:楊素蘊在這首詩里流露出了明顯的神仙家思想,從字里行間可以知道他非常熟悉道經中真武神的故事。太和山頂又號稱大頂,金頂。自然形成的72峰朝大頂的山形地貌,1613米的天柱峰直插云霄,24澗水長流,宏麗的36巖都在作者的筆端呈現出來。道士在云霧飄蕩的武當山中養生修性,練就內丹、外丹,“云中炊釜鬲,天際鳴臼杵。”紫金城巍峨無比,在其側面有石磴道,形成內走廊,去過武當山的諸君都體驗過盤旋而上十八盤的經歷。在跋山涉水后終于得以目睹玄天上帝的容顏,金童玉女、執旗捧劍侍立在玄天上帝的左右,那氣勢氣派何等莊嚴何等威武?楊素蘊最后發出心底的感慨:他年名山封,還將太岳補。
總之,作為一位飽學之士,作為一位歷經宦海風雨的官僚,楊素蘊對武當山情有獨鐘,用他那如椽之筆,為我們后人留下了關于武當山的壯麗詩篇,誠所謂江山有勝跡,一一流勝言矣。
(本文為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 溫明。 )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