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敕建嘉應觀 皇叔為首任道長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嘉應觀是我國歷史上唯一記述治黃(河)史的道觀,也是河南省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清代結構純度很高的官式建筑群,文化內涵豐富,是黃河文化的代表之一。坐落在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鄉,是雍正皇帝為治理黃河水患,御祭龍王,特下詔書敕建的行宮、廟觀。始建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歷時四載,有“河南小故宮”之美譽。
嘉應觀全景 高規格的清代建筑群 (資料圖 圖源網絡)
但是這里所供奉的龍王爺并不是會吞云吐霧的神話人物,而是彪炳史冊的15位歷代的治河功臣,嘉應觀的東西龍王殿和中大殿分別供奉著賈讓(西漢)、王景(東漢)、謝緒(南宋)、賈魯(元朝)和明朝的黃守才、白英、潘季訓、宋禮、劉天和,清朝的朱之錫、栗毓美、齊蘇勒、稽曾筠、林則徐,另外還有一位身份特殊的治河功臣是牛鈕,供奉于中大殿,身穿龍袍,頭戴皇冠。
身穿龍袍的牛鈕 (資料圖 圖源網絡)
治河功臣牛鈕為何能享受帝王待遇?據考證,他既是一位功勛卓著的治河官員,同時又是雍正的皇叔、嘉應觀的首任道長。
據《清史稿·皇子世表》記載:“牛鈕,世祖第一子,早卒。”這位叫牛鈕的皇子生于順治八年(1651年)農歷十一月初一,活了83天。這個皇叔牛鈕與治河的左副都御史牛鈕及嘉應觀第一任道長牛鈕是否為同一個人呢?《豫河志》牛鈕小傳中開篇便說“牛鈕諳練河工”,但只記錄了其在武陟的治河方略及功績,卻無其出身籍貫等內容,也沒有交代其去向終年。在《清史稿》中,其他參與治河的朝廷大員均有傳記,唯獨沒有他的傳記。況且,封建社會最講究與皇家的避諱,犯了忌諱是要殺頭滅族的。誰敢在康熙身邊叫牛鈕,給康熙當兄長?
牛鈕心系黎民 與康熙冒死相認 (資料圖 圖源網絡)
結合《清史稿》中皇子牛鈕“早卒”的記載及嘉應觀第一任道長的傳說,史學家們進一步研究認為,治河的牛鈕就是皇子牛鈕。清史記載其為順治與宮女巴氏所生的第一皇子,在宮廷斗爭中,因其母出身卑微,母子恐性命不保,被逼出宮,清史為了大清皇帝的臉面,稱其“夭折”。傳說出宮的皇子最終流落到武陟,康熙六十年黃河在武陟決口,形勢十分危急,長年居住在黃河邊上、深諳黃河水性的牛鈕,冒死進京與康熙相認,并獻出治河良策.于是,在康熙六十年,突然冒出個左都御史牛鈕。康熙皇帝自己擔任都御使。皇帝是正的,牛鈕是副的。
牛鈕上任后,來武陟治河堵口,罷免了治河不力的河南巡撫楊宗儀,誅殺了河道總督趙世賢。武陟的黃河決口堵住了,牛鈕又從官場消失了。
雍正為皇叔所敕建的歸宿 (資料圖 圖源網絡)
雍正即位后,出宮的皇叔已無法恢復身份,也無法在朝廷安置,就建了嘉應觀,為其最終歸宿,這就是嘉應觀為何按照皇家規格建成故宮的模樣,而且還在中大殿彩繪65幅龍鳳圖的原因。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