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渤:道教神仙與治水英雄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南京方山大廟是南京方山風景區的一處古跡,始建于南宋,供奉的是安徽廣德的神靈張渤。
有關張渤的事跡最早見于道教神仙傳記中的記載。據道書《歷代神仙通鑒》中載:張渤為遠古大禹時期荊蠻地區部落的酋長、統帥。他帶領百姓在江南一帶,疏通江河,征服洪水,化害為利,發展農耕,為這一地區的農業生產、社會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類似事跡在《萬歷紹興志》等多部典籍中也有記述。
張渤治水塑像
精通道業 統領陰間兵馬鑿通河道
據《廣德州志》載:張渤是武陵龍陽人,生于西漢神爵三年(公元前59)。身長七尺,英氣勃發,先后與柳氏李氏為婚,生五子、一女、八孫。張渤精通道業,統領陰間兵馬協助鑿通河道。他要從浙江長興開挖一條運河,貫通安徽廣德,經東亭,通“無量溪”到桐汭河,經郎川,溝通南漪湖,直達長江。張渤因驅使陰兵開河,不讓夫人到前沿工地,事先與李氏密議,送飯時以鼓響三聲為約,必至。厥后,因遺食于鼓,鳥啄鼓響,王至鼓壇,乃知鳥為所誤。逡巡,夫人至,鳴其鼓,王以為前所誤而不至,夫人遂至興工之所,見王為大豬,驅役陰兵,開鑿河瀆。王見夫人,變形未及,從此恥之,遂不與夫人相見。圣瀆之功遂息。張渤從此隱居廣德橫山之巔,潛心修煉,夫人李氏亦至縣東二里而化。圣瀆之水雖涸為民田,廣德的老百姓還是感激張渤治水之功,于是就在橫山建造了祠山廟,塑像供奉。
疏浚蠡湖 被封為“掌管獄瀆”的水神
無錫渤公島:為紀念張渤治水而得名
又據《無錫志》載,張渤是位疏浚蠡湖的治水英雄。由于蠡湖位置適當,成為無錫泄洪蓄水的天然水庫。但因容積有限,連接太湖的出水方向又堵著牛犢山,所以影響了它的調控能力,遇到多雨的年份,就鬧水災。張渤治蠡湖水災的決心,感動了上蒼,上蒼就讓他變成一頭“豬婆龍”。他一口吞掉了在蠡湖興風作浪、形狀似狗的水怪,渾身上下頓時有了神力,便用嘴巴拱開了“犢山門”,疏通了“浦嶺門”,使蠡湖和太湖流水暢通。從此梁溪之畔的無錫,成為鳶飛魚躍、五谷豐登的江南魚米之鄉。于是上蒼把他封為“掌管獄瀆”的水神。
功蓋天下 封號“正佑圣烈昭德昌福崇仁輔順靈佑普濟真君”
據《歷代神仙通鑒》卷十四載:唐天寶七年,京城長安一帶和全國廣大地區,遭受了百年未遇的大旱,唐玄宗李隆基立壇祭雨而應,玄宗驚服神威,特敕封張渤為“水部員外郎”。鑒于張渤開拓江南,終生治理水患,發展農耕,經綸濟世,功蓋天下,似山高水長,建殿造廟供奉褒揚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就敕封橫山為祠山,世代祭祀。自此祠山就成了張渤的代名詞,后來百姓們又在祠山后面加上了大帝的尊稱。其后由于歷代皇帝的加冕,對張渤的封號越來越高。自唐至清先后就有18位帝王對張渤進行了封禪,五代十國后晉南漢皇帝劉晨又冊封張渤為廣德王。由于歷代帝王的加封,最后竟赫然封張渤為“正佑圣烈昭德昌福崇仁輔順靈佑普濟真君”。
綜合上述相關文獻的記載不難看出,張渤既是一位道教神譜中的神仙,又是民間所祭祀的一位治水英雄。就這一點而言,其類似于媽祖在道教與民間信仰中的關系。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