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林宮幾經興衰的式微路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梁大通二年(528年),建在霍童山下的鶴林宮,是福建建造最早、最具規模的道教宮觀。道教傳入閩東與三國孫吳政權開發經營閩東山海資源有關。天紀年間(277-280),孫吳政權在境內建立溫麻船屯,利用接收流放的囚犯(謫徒)和征集當地的工匠造船。隨著官吏、士兵、謫徒和避難、謀生人群的不斷涌入,道教亦傳入閩東。到東晉時,造訪霍童山的著名的道士就有左慈、葛玄、鄭隱、陶弘景、鄧伯元、王玄甫、褚伯玉等多人。特別是褚伯玉與鶴林宮關系尤為密切。
遠觀霍童山鶴林宮
鶴林宮的興建與褚伯玉有關聯是南北朝道教繁榮的產物
褚伯玉,南朝蕭梁時鹽官(今浙江海寧縣)人,字元璩!度粗槟摇、《上清道類事相》載其曾云游訪道,得授上虞吳縣《西岳公禁山符》、《制虎符》二卷,隱居霍童山修煉。逝于大同二年(536)。明萬歷《福寧州志》載:“伯玉,鹽官人,東晉時居南霍,游行諸山……興寧乙丑年,真降,受《真誥》。凡二短卷,常帶自隨;至梁大同二年正月元日,駕鶴登天,賜號鶴林!薄吨崴聢D志》:“后人即其地為宮。”
鶴林宮遺址在今霍童中學附近
可見鶴林宮的興建與褚伯玉有關聯,是南北朝道教繁榮的產物。鶴林宮遺址在今霍童中學附近,坐南朝北,主建筑分上下兩座,按道教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數立有石柱108根(另據霍童村《錢氏族譜》載有石柱184根),規模極為宏偉。宮西為下院(行宮),東為霍門宮,背靠鶴頭嘴,里面為十里桃花林,又稱桃花峽,北面是仙湖及蓮花墩。宮后山上竹木蓊郁,四周環境極其優美。自梁大通迄明嘉靖初的一千多年間,鶴林宮做為東南沿海道教圣地,可謂法雨普施,仙真云集,雄絕一方。
隨后,絡繹往來的修真之士還有趙丙、許臘、白玉蟾、彭耜、程公、姚道人、周仙、尹道人、湯公、馬仙姑姊妹、百歲公等人。前文提到的馬湘(自然),唐大中十一年皈家尸解。明年復來此山(霍童)上升。程公,縣之二十三都人,煉真山中,端午日,入午日巖,忽然輕舉(升天)。姚道人,是寧德二十三都人,在道者巖修煉,丹成后,在霍山羽化。尹道人、湯公,俱寧德縣外渺村人,同學法閭山道人,法術精高。湯公逐之道人鞭石入霍童,后遇異人授以仙訣,遂仙。
唐貞元間鶴林宮的鐘樓傾斜 鶴林宮走上了式微之路
唐貞元間(785—805),鶴林宮的鐘樓傾斜了。有一天夜晚,風雨雷電,村里人聽到鐘聲,都以為鐘樓倒了?傻诙煲豢矗炊苏耍芍^有驚無險?墒请S著支提寺的繁興,鶴林宮走上了式微之路,一度淪為支提寺的廨院,但不久又復為道觀。鶴林宮在唐咸通初年間(860-868)曾一度荒廢。據《三山志》支提政和萬壽寺載:“ 山下舊有神祠,咸通間已廢。有咸通九年僧好德為《支提山記》云:‘鄉民但謂之六洞天,未之謂(一作知是)菩薩之號’!边@里的“山下舊有神祠”就是指霍童山(支提)腳下的“鶴林宮”,“鄉民但謂之第六洞天”,應是“三十六洞天(之第一洞天)”的簡略語或音誤。可能就是在支提寺肇建并繁盛的這一段時間里鶴林宮一度為支提寺的廨院(支提寺主管會計、接待等事務之處所)。鶴林宮的再次繁興,可能與高道白玉蟾的駐宮修煉有關。
鶴林宮還是逃不過劫數
但到底還是逃不過劫數,在“嘉靖初年為洪水沖圮,石柱尚存,后移之水尾,不竣,功全廢。(明萬歷四十四《福寧州志》)。明嘉靖十七年版《寧德縣志》中,沒有嘉靖初年洪水記錄,只有一則“嘉靖十年(1531)七月二日,霖雨連旬,水漲,損田,壞廬舍”記載。另據林素龍《古霍童地貌與鶴林宮小考》一文稱:“據霍童耆老說是明嘉靖十三年(1535)八月二十三日未時水漲,二十四日辰時水退。鶴林宮被洪水沖坼,并后山鶴頭巖崩塌,填入霍童溪,使河水改道為現在流向。不知何據)。一場洪水過后,鶴林宮只剩下殘礎和石柱。后人曾動議在村水尾重建鶴林宮,可白忙了一陣,未能成功。為此萬歷年間謝肇淛考察鶴林宮遺址后慨嘆道:“云馭霓裳去不回,蕊珠宮殿已蒼苔。前朝甲子無人識,半夜精靈有鶴來。水碓春沙鳴斷澗,丹壚宿火濕寒灰。殘棋局冷桃花盡,不獨人間事可哀!薄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