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道教龍門派的前世今生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在青海省西寧市城北區北山上,有一座修建于北魏年間的土樓觀。近一千多年來,這里一直有海內外道教人士拜謁。
喇宗靜道長20年致力綠化不遺余力
喇宗靜道長在蔥郁的叢林中
喇宗靜道長自1983年在這個土樓觀里主管綠化建設以來,20年過去了,這里已經是樹木成蔭、花草吐芳。放眼望去,那蒼翠挺拔的松柏、郁郁蔥蔥的灌木、富貴吉祥的牡丹、高貴典雅的郁金香,把這座古老的寺院裝扮得非常美麗,宛若一幅精美的圖畫,懸掛在北山的胸際。而喇道長卻已經白發蒼蒼。說起喇道長綠化,知道的人無不贊賞,無不敬佩!在山坡上植樹談何容易!遇到雨季,山體滑坡,水土流失;遇到旱季,樹苗缺水。這都是植樹必須解決的問題。于是,他在山坡上,每隔一段就挖一個1米深、2米寬的槽子,用青磚砌好,在里面填上土,然后栽樹。年復一年,這樣的槽子數以百計。為解決水源問題,他籌措資金,建起了抽水泵站,把水從數百米的山下引到山上,從根本上為樹木、花草的生長創造了條件。為了植樹,他先后從江蘇購買了樹苗、花種精心栽培。有時侯,一場大風把樹苗吹倒了,他就一個一個扶正;有時候,山體滑坡,一年甚至幾年的心血在頃刻間化為烏有,但喇道長還是不厭其煩地一個一個刨出來再栽上。這就是喇道長,一個年逾花甲的道界老人。20年來,他種植了幾十個品種的喬木、灌木和上百種花草,綠化的面積有100多畝。
金庸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神秘的武俠世界。在這里,作家把江湖恩怨、兒女情長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射雕英雄傳》中,王重陽的武功深不可測,他的弟子丹陽子馬鈺、長春子邱處機、玉陽子王處一等“全真七子”更是武林高手中的高手。龍門派是全真派的一個分派,它的創始人是道教傳奇人物王重陽的弟子邱處機。我省道教協會會長喇宗靜很有些傳奇色彩,他是金庸筆下描寫的龍門派第二十三代傳人。古絲綢之路青海道的開通,推動了道教文化在高原的傳播。根據邱處機所寫百代派詩(共二十句)的排列,我省道教協會會長喇宗靜是龍門派第二十三代傳人。
探尋青海龍門派的發展脈絡
冬日的午后,記者采訪了青海省道教協會副主任李紅軍,想尋找龍門派在青海的傳承脈絡。龍門派的門徒都是武林高手嗎?邱師祖所創的龍門派武功神妙在哪里?翻閱浩如煙海的史料,龍門派的發展脈絡逐漸清晰起來。“全真七子”之一的邱處機在師父去世后赴饒州龍門山(今寶雞市),隱居潛修多年,承襲全真教法創立龍門派。隨著時間的流逝,龍門派逐漸傳播到了全國各地。邱處機曾經與弟子18人從萊州出發,行程萬里,歷時兩年,見到了成吉思汗,勸他戒殺。他的這一事跡,弟子李志常在《長春真人西游記》中有詳細的記載。故而,在元朝的時候全真派有了很大的發展,龍門派的生命力因此也很強盛。明代龍門派一度衰落,到了清朝初年,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從華山北上京師,在那里傳戒收徒,使得龍門派一度復興,一改明代衰落的面貌。在這一時期,江浙一帶,成為了龍門派傳播的中心。除此之外,在東北、西南、西北等邊遠地區,都有龍門派的傳播。因為它是我國封建社會后期最昌盛的道教派別,龍門派的武功自然也被各家吸收融入。在西北地區,有清代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劉一明,號悟元子,山西曲沃(今聞喜縣東北)人,頗有盛名。他出家后,云游晉、陜、川、甘一帶,遇龕谷老人傳丹術以后,歸隱在甘肅榆中縣犧云山中,并著書立說,《道書十二種》流傳頗廣,成為清代內丹學一大家。那么,青海的龍門派到底是怎么傳入的呢?
青海龍門派通過古絲綢之路傳入
帶著上述疑問,記者又拜訪了青海師范大學的張有厚先生,他多年來收集道教文化在青海傳播的史料記載,能為我們解疑釋惑。在古代,漫長曲折的道路和惡劣的自然環境是西羌大地和祖國內地之間交流的阻隔。后來,古絲綢之路青海道的開通,推動了道教文化在高原的交流。根據《西寧府新志》的記載,中原地區的著名僧人曇霍跋山涉水來到青海,在青海傳道多年。《高僧傳》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公元399年,發顯與弟子等一行11人,踏上了漫漫路途,渡過黃河,穿越峽谷,歷經千難萬險,終于來到了這片高大陸上,到土樓觀(今北禪寺)參拜。說到青海較早時期的道教文化代表人物時,張有厚說,西寧地區的余氏家族是比較有影響的正一道法師,他們的先輩曾是清朝西寧府屬西寧縣道會司余復明。張老曾經專門前往余氏家族,從他們的家譜中尋找相關文字記載,發現余氏家族原籍江西南昌府奉新縣,先祖余良璣是明朝永樂二年的進士,任翰林院大學士。余良樞是永樂五年進士,任甘肅西寧兵備道。他在西寧任職期間,兩個孩子出生了,長子余尚雄,次子余尚安。后來,余尚雄跟隨父親回到了原籍,余尚安便留在了西寧,創塋立祖,被朝廷授予登士郎陰陽學正術。以后,余氏家族歷代都受到過朝廷的任命。為什么這里又出現了正一道,它和龍門派有什么關系呢?原先,龍門派傳播的中心在江南(與初期全真道在北方不同),不能不受南方本位道教正一道的影響,表現出與正一道融合的傾向。到了清代末年,全真道龍門派與正一道逐漸就沒有多大的區別了。
解永遠是青海龍門派最早的傳人
12月18日下午,記者來到北禪寺,拜訪了省道教協會會長喇宗靜道長,他是龍門派第二十三代傳人。說起輩分的排列順序,喇道長說,傳承譜系是嚴格按照太上混元邱祖真人(邱處機)所寫的百代派詩(共二十句)排列的(在這里抄錄八句),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復本/合教永圓明/至理宗誠信/崇高嗣法興/世景榮惟懋/希微衍自寧。根據喇道長的敘述,我們從上面的譜系排列順序中可知,“宗”位于第二十三位。那么,在此之前更早的青海龍門派傳人又是誰呢?西寧人解永遠(原名解興邦)是龍門派第十八代傳人,他的祖父解教化是清朝末年禮部道錄司設在西寧掌管道教事務的。在他的影響下,解永遠繼承了祖父的遺愿;第二十代傳人袁明發壽高101歲,他出家后在南朔山等名山大川的長期修煉中,得到了高深的功法,成為青海地區較有影響的道人。相傳他練就了縮地法、三昧真火等功夫。關于他的故事,在青海民間廣為流傳。喇宗靜的師父趙理璞道號若愚,生于1909年,15歲時出家學道,潛修于大通老爺山,后來到甘肅,拜在大德李坤谷門下學習。他曾經周游國內許多名山大川和多處道觀,長期鉆研道學。35歲時,趙理璞返回西寧,在廣福觀任道長。1979年,他收喇良忠為道徒,改名為喇宗靜,號復陽子,將一生的道學傳授給了徒弟。喇宗靜是趙理璞的關門弟子和得意高徒。1987年,師父羽化后,他繼承了師父的遺愿,主持土樓觀事務,并且多年來,他將土樓觀一帶的綠化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在采訪時,記者看到,雖然已是冬季,可是山上向陽處的樹木依然生機勃勃,讓你很容易聯想到,夏日的這里絕對是郁郁蔥蔥。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