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謙之使天師道從民間宗教躍為國教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南北朝時道教最明顯的變化是北魏嵩山道士寇謙之(365一448)改革五斗水道。
北魏統一華北之后,由于自己是鮮卑族拓跋部,為了消除漢人存在的民族隔閡,自稱拓跋部本是黃帝的兒子昌意的后裔。《北史·魏本紀》云:“魏之先出自黃帝,黃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子受封北國,其處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在對待宗教方面,以五斗米道系漢人宗教,因而也表示信奉道教,對待佛教則采取了抑制政策。
寇謙之
另一方面,就道教本身來說,東晉末年,五斗米道也面臨了十分明顯的危機:一是由于孫恩等人聚眾作亂,使五斗米道無法得到上層社會的支持,發動暴亂在民間也不得人心,均使五斗米道難以傳播。二是佛教逐漸在中國扎根、興盛,佛、道競爭日益加劇,道教要想站住腳,維護其在社會上的地位,就非對原有五斗米道的一些弊端進行改革不可。就在這種政治背景和宗教形勢之下,出現了寇謙之改革道教。
冠謙之在“王權”的支持下“清整”了道教
據《魏書》記載:寇謙之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服食餌藥,歷年無效。后遇仙人成公興,帶領謙之先后到華山、蒿山修道,隱居石室,采藥服食。
神瑞二年(415),太上老君親降蒿山,授與天師之位,賜與《云中音誦新科之誡》20卷,令寇謙之“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張歷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大道清虛,豈有斯事!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以服食閉煉。”
泰常八年(423),又有牧土上師李譜文來臨蒿山,自稱老君玄孫,賜與《天中三真太文錄》,使其能夠劾召百神,以教授弟子。又授《錄圖真經》60余卷,講述壇位禮拜、衣冠儀式。并命其轉佐“北方太平真君”。
始光初年(424),寇謙之將經書獻給魏太武帝。太武帝十分欣賞,遂起天師道場于京城之東南,重壇五層,遵其所獻《錄圖真經》之制。并遵寇謙之奏請,于公元440年改為太平真君元年。太平真君三年(442),魏太武帝更親至道壇,受道教符錄,備法駕旗幟皆青,以從道家之色。自后諸帝即位,皆如此,使道教變成國教。在王權的支持之下,寇謙之實現了對道教的“清整”。
冠謙之改革后道教由民間宗教躍為官方正統道教
他改革的內容包括:①取消天師道原有的24治,不再用“宅治”之號;②取消“天師”、“祭酒”之值的世襲制度,廢除租米錢稅;③除去男女合氣之術;④專以禮儀求度為首,而加以服食閉煉;⑤改道教誦經“直誦”為“音誦”等等。寇謙之“清整”之后的五斗米道,后人稱為“北天師道”。經他改革之后,新天師道與王權相結合,獲得了前所末有的殊譽。終于從原始民間宗教上升到官方正統道教的地位,顯盛于北朝。
今本《道藏》收有《老君音誦誡經》1卷,即寇謙之《云中音誦新科之誡》殘卷。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