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回萬里的道教“第一洞天”:王屋山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河南省濟源市,乃古代四瀆之一的濟水發源地,號稱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一王屋山洞天,也位于濟源市境內,王屋山東連太行,西接中條,山勢挺拔,幽溪翠谷縱橫交流,群峰雄偉秀麗,道教宮觀林立,云霧繚繞,是天下少有的人文景觀,被歷代隱士、方士、道士視為仙境,從而促進了當地道教文化的發展。王屋山的道教文化,源遠流長,文化資源十分豐厚。
王屋山傳說歷史悠久
相傳黃帝曾登王屋山頂祭天,受玄女兵法以破蚩尤,故王屋山主峰(海拔1711米)有天壇山之稱,其北有五斗峰為屏障,四周有華蓋峰、靈山峰、日精峰、月華峰簇繞,頗有王者氣象。天壇山南面的華蓋峰相傳為仙人王子喬修仙之地,起南麓有開闊平坦的八仙崗,著名道觀陽臺宮即座落于此。
戰國時《列子·湯問》篇記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成為發生于此地的古老優美傳說,更增加了王屋山的知名度。漢代至三國期間,趙叔期、毛伯道、劉道恭、謝稚堅、張兆期、甘始等方仙道徒在此修道。晉葛洪《抱樸子內篇·金丹》中云煉制金丹大藥“必入名山之中,齋戒百日,不食五辛生魚,不與俗人相見,爾乃可作大藥”。
煙霧繚繞的王屋山
《仙經》中就載有王屋山為名山,“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難,不但于中以合藥也。若有道者登之,則此山神必助之為福,藥必成”。南朝高道陶弘景《真誥》中,亦稱“王屋山,仙之別天,所謂陽臺是也。諸始道者皆詣陽臺。陽臺是清虛之宮也”。
王屋山為十大洞天之第一洞天
直至唐代司馬承禎,始提出系統的洞天福地說,將全國名山分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王屋山為十大洞天之第一洞天,其所集《天地宮府圖》云“第一王屋山洞:周回萬里,號曰小有清虛之天,在洛陽、河陽兩界,去王屋縣六十里,屬西城王君治之。”
杜光庭著《天壇王屋山圣跡記》,亦稱天壇山為“五岳四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道教在王屋山地區,早在方仙道和黃老道階段就有活動,至魏晉時期已成為聞名全國的名山。唐宋年間,為王屋山道教的鼎盛時期,洛陽為唐朝之陪都,宋朝都開封,皆離王屋山較近,皇帝祭祀濟瀆廟,游幸迎恩宮,促進了王屋山道教活動的開展及道教宮觀的建設。
以天壇山頂之總仙宮歷史最久
王屋山的著名道教宮觀以天壇山頂之總仙宮歷史最久,唐代規模宏大,歷朝皆有修葺,清代以后敗落。天壇山南麓中巖臺上的十方大紫微宮為唐代高道司馬承禎創建,歷朝香火不斷,民國期間敗落,“文革”中損毀殆盡。其中遺留唐、宋、元、明、清碑碣數十通,大唐王屋山中巖臺大紫薇宮貞一先生墓碣》,是研究司馬承禎的珍貴資料。市內的濟瀆廟和奉仙觀保存尚好,奉仙觀又名荊梁觀建筑獨特,唐道士孔志道創建,宋代高道賀蘭棲真曾主持該觀。位于三官嶺下的清虛觀,唐代以來為王屋山道教三宮之一,一直延續到清代。此外尚有十方院、迎恩宮、麻姑廟、長春觀、金爐頂和王母洞古建筑群等。據筆者考察,王屋山、茅山、天臺山,為道教上清派的重要道壇,上清派第四代宗師司馬承禎主持王屋山道壇,玉真公主來此修道,可謂極盛一時。
王屋山自然景觀同樣迷人
唐代玉真公主修道王屋山之靈都觀 終老于仙姑頂
唐代天師道、北帝派、金丹神仙道教,在王屋山都有流傳。唐代王屋縣令王璨,棄官入王屋山修道,誦讀《黃庭經》。《續仙傳》中記有唐道士許綺,亦修道王屋山。《云岌七簽》卷六十四載有《王屋真人口授陰丹秘訣靈篇》,為唐代高道王長生所傳,乃人元大丹男女雙修法訣。唐代玉真公主修道王屋山之靈都觀,終老于仙姑頂。金皇室后裔完顏德明亦為天壇山守寺道人。王褒、孫思邈、張探玄、李含光、譚峭、煙蘿子(即燕真人,著述甚豐)、宋德方、秦志安、張志謹等高道皆曾在王屋山修道,足見王屋山道壇在道教中具有重要位置。就筆者所見濟源市王屋山道觀,雖說大多創建于唐代,但亦有不少重建、修葺的明清建筑,說明直至清代香火仍盛。就宮觀中供奉的神靈看,全真道、正一道、太一道、龍門派、三豐派、上清派等道教各派都有,王母洞一帶還供奉有通天教主、齊天大圣、無生老母等民間宗教神靈,說明此地在清代亦是民間宗教的重地。
道教之鄉濟源市可謂得天獨厚
從全國范圍看,在一個縣內集中如此多的宮觀,有如此多名山景觀,濟源市可謂得天獨厚,稱為“道教之鄉”也不為過。然而自民國至今,除了以“愚公移山”著名的愚公村修建一新外,道教宮觀大多敗落,也早已全部斷絕了道士的蹤跡。好在該地區民風淳厚,自改革開放以來,文物保護意識逐漸增強,近些年旅游業又發展起來,前景將越來越好。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