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高人精通天文 打破傳統地心說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全真教龍門派第20代弟子、 隱逸山林的得道高人、寫出廣東古代唯一一部天文學著作的科學家、成就卓著的測繪學家、面對大旱巧用市場杠桿平抑米價的智者……這個超級大牛人,就是兩百年前廣州漱珠崗純陽觀觀主李明徹。
李明徹像
生平簡介
李明徹(1751年——1832年)字大綱,又字飛云,號青來,廣東番禺人。清朝道士、學者。其自幼聰慧,過目成誦,被人們視為日后的棟梁之才。是“在近現代歷史上,廣州道教界在社會上最有名望”的人之一,入選109名嶺南先賢之一。其著作《圜天圖說》、《圜天圖說續編》,《清史稿》和《廣東通志》的“藝文”有記載,并被全文收入《藏外道書》及《四庫未收書輯刊》。
其貌不揚的天文學家
俗話說,人不可貌相,在龍王廟的大殿里,李明徹不過是個靠看管香火維持生計的小老頭;可一回到他的斗室,或者一站到觀測臺上,他就馬上成了目光深邃的天文學家。當時,他的巨著《寰天圖說》還沒寫完,但一個領先于時代的宇宙理論模型已在他的大腦里構思成形了。說起理論模型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咱們不提別的,講講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就知道了。其實,e=mc²這個方程也就是個理論模型,可自從有了它,整個人類歷史都被改寫了。按照李明徹的構想,“地本正圓,居天圓之中。天包地外,如卵裹黃,自是天依乎地,地依乎天……夫天之形象渾圓如球,晝夜旋轉……”用學者甄鵬的話來說,李明徹的宇宙理論模型,加入了亞里士多德力推的“地心說”的元素,因而超越了中國傳統的“宇宙假說”,在當時已是非常先進的學說了。直到1867年李善蘭出版《談天》一書之前,國內學者對“日心說”幾乎是一無所知的,李明徹靠著一己之力,苦心鉆研,提出一個遠遠超越于時代的宇宙理論模型,比一般人牛得真不是一點半點。
有趣的是,按西方基督教推崇的“地心說”,天以地為中心,從內往外分為十重,上帝安居于第十重的“永靜天”內,而在李明徹的宇宙模型里,第十重“永靜天”的居住者變成了玉皇大帝,這也難怪,李明徹是全真教傳人,在他眼里,玉皇大帝當然比上帝重要得多。
自學成才 全真教傳人
讀者你也許又要問了,一個看管香火的無名大叔,又是如何掌握構建宇宙理論模型這種絕活的呢?這就得從李明徹的少年時代說起了。李明徹出生于18世紀中期的廣州,年少時就顯露出了異于常人的一面。別的孩子都是老老實實讀子曰詩云,為科考做準備,他卻一心想要修道,研習了很多道家經典。12歲時,他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到羅浮山拜師學藝。不過,李明徹在羅浮山轉了一大圈,并沒訪到名師,無奈回到家中,開始刻苦自學。他長年累月,一邊看道教經典,一邊讀諸子百家,順便還瀏覽西學著作,學問日見精深。
李明徹為純陽觀開山祖師
畫藝出名 得機會進朝廷
由于早就放棄了科舉考試,隨著年歲漸長,他決定學門手藝,以備不時之需。為此,他專程去往澳門,開始學習洋畫。這時,曾對李明徹關上過一道門的玉皇大帝,又為他開了一道窗。李明徹的畫藝漸漸小有名氣,最后傳到了兩廣總督的耳朵里。當時,廣東正要向朝廷進貢一些洋畫,兩廣總督就請了他來作畫,并委托他將這批畫運送進京。這個美差讓他得到了在欽天監參觀學習的機會。作為全真教龍門派的傳人,李明徹跟天文學的淵源相當之深。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及其大弟子丘處機都是中國宇宙學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留下了大量與天文觀測有關的著作。通過研讀這些著作,李明徹已打下了相當扎實的功底。所以,他一進欽天監,真是又驚又喜,立刻埋首苦學,“如饑似渴”四個字都不足以形容他的勤奮。待他離京返穗時,功力又比之前漲了好幾成。
大半輩子苦心鉆研天文學
李明徹回到廣州后,先是在白云山修道,后來年紀大了,為了解決吃飯問題,他到越秀山上的龍王廟里看起了香火。在眾人眼里,他是個其貌不揚的小老頭,可一站到星空下,他就是得道的高人。其實,李明徹通過大半輩子的刻苦自學,不僅在天文學上有了很深的造詣,還掌握了一手先進的地理測繪技術。不過,也許是感覺火候還不夠的緣故,他遲遲沒有把這些心得寫出來。
遇貴人鼓勵 寫成《寰天圖說》
就這樣,李明徹在龍王廟里看管香火、仰望星空、研讀經典、思索問題,年復一年,直到雙鬢斑白。如果他一直這樣“逍遙游”下去,廣東古代唯一一部天文學著作就不可能出現了。還好,一個貴人適時出現了。據學者陳澤鴻撰文所述,當時的廣東鹽運使盧元偉是個天文學愛好者,某一年,盧元偉的表弟來廣州探親,寄居在龍王廟內,盧元偉常來閑坐,與表弟談論天文學問題。李明徹心癢難搔,忍不住也來加入討論。兩下里一交流,盧元偉對李明徹的博學嘆為觀止,極力鼓動他把研究心得寫下來。李明徹混跡龍王廟多年,就沒碰上幾個“懂得”他的人,這次得到盧元偉的仰慕和鼓動,頓時心生觸動,從而一鼓作氣,寫成了洋洋三大卷的《寰天圖說》。三大卷的《寰天圖說》,上卷講太陽系各大行星的運行和晝夜節氣的變化;中卷講著名星宿的運行軌跡,下卷則專講地理,洋洋數十萬言,地球、日月、星辰、雷雨、地震、潮汐等方面的內容無所不包。
巧用市場杠桿 緩解百姓饑荒
李明徹大半生隱逸山林,數十年如一日仰望星空,但仍有著強烈的人文關懷情結,這“熱愛大地”的一面,在1826年的應對大旱一役中顯露無遺。彼時,年過七旬的李明徹經盧元偉推薦,已入了兩廣總督阮元的幕府。1826年春,廣東出現了彗星現象,根據傳統占星術,彗星往往預示著戰亂,阮元十分憂慮,趕忙去征求李明徹的意見。李明徹雖然是個道士,卻壓根不信占星術那一套,他經過嚴密推測,告訴阮元,彗星并不會預示兵災,反而是大旱之兆,必須未雨綢繆,想出應對之策。
天若大旱,糧食必然歉收,供應必然緊缺,糧價必然飛漲,百姓就要遭殃。李明徹向阮元建議的應對良策,就是增加大米供應,平抑市面米價。為此,李明徹打起了洋商的主意。當時,洋米的價格比土產大米便宜一半左右,但按照朝廷的規定,洋商將米運抵廣州銷售,只能空船回去,所以洋商的積極性不夠。李明徹建議阮元上奏朝廷,不但免了洋米的進口稅,還準許米船回程時可搭載貨物出口,這大大提高了洋商的積極性,一時間,澳門與黃埔進口的洋米就到了10萬多擔(合1萬多噸)。后來,阮元還下令本地商人大舉采買洋米,以備不時之需。當年秋天,廣東果然出現了大旱情,幸虧早有應急預案,才沒有造成嚴重的饑荒。
大師仙逝
1832年,年過八旬的李明徹安然告別人世,“升入天空”,與先祖王重陽、丘處機相會去了。我好奇的是,他會不會拿著自己的《寰天圖說》,與兩位先祖夜以繼日地討論自己的宇宙理論模型呢?畢竟,這才是他的至愛,而他也因為這樣的熱愛,度過了美好的一生,不是嗎?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