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道觀:城隍廟一波三折的興衰演變史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上海城隍廟,“始建于宋代,原稱談井廟,因供奉華亭城隍,故又稱華亭城隍行殿。”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由當時的知縣張守約移建于今址,至於已有800余年的歷史。這期間雖屢毀,但其殿宇在建筑風格上仍保持著明代格局,整個殿宇宏偉,飛檐聳脊,氣勢莊嚴。
據傳,初建時的上海城隍廟規模較小,后經歷代擴建和修復,至明末已具相當規模。有關明代以前城隍廟的興廢情況,已無可查考。現只能從明代開始,將其歷史沿革略述如下:
上海城隍廟(圖片來源于網絡)
明以后 上海城隍廟興廢情況
明天順(1457-1464),上海知縣李紋重修廟宇,殿前建亭,將誥文勒石。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建山門,并募集財帛建造牌坊一座,由新任知縣馮彬題字“海隅保障礙”于其上。清順治四年(1647年)城隍廟鑄銅鼎一座,置于頭門天井之中,上書“松江府上海縣城隍廟通天永寶彝”,并刻有八十字的短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縣史彩損俸倡修,由真君祠道士楊兆麟募化興工,興建鼓亭二所。康熙四十八年(1710年),本地鄉紳在廟東構建東園,鑿池造亭,堆疊山石,將廟基擴大為十二畝六分。雍正十三年(1735年),住持募修一次。次年得詔免科。乾隆中葉,潘允端的預園漸就荒圯,潘氏后裔式微,急于求售。群眾以廉價購得,歸入城隍廟作為西園,城隍廟廟基遂擴大為三十六畝八分多。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道會司葛文英募建城隍廟后樓。嘉慶三年(1798年),城隍廟大殿重修,設道會司和三十四司于兩廡。
遭英法聯軍破壞 修葺后又經磨難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軍攻陷吳淞,五月十一日占領上海縣城,侵略軍在城隍廟盤踞期問,將內部設施搶劫破壞一空。咸豐二年(1860年),太平軍包圍上海,蘇松太道吳熙延引外軍入城防守,英、法軍隊利用居住城隍廟之機,擅自摧毀假山,填塞池塘,破壞廟觀,使城隍廟再次受到重大破壞。同治年間,知縣王宗濂、巡道應寶時先后倡捐大修,歷時十個月,使城隍廟重新煥發了青春。光緒十九年(1893年),知縣王承暄募捐頭門、二門、轅門大殿以及戲樓鼓亭等。次年,又由漕運頒懸“保厘蒼赤’的匾額。在此時期,城隍廟游人日多,商貿日盛,余地出租,造屋設鋪,為今日城隍廟集商業、游覽、園林和宗教為一體的文化景觀奠定了基礎。1922年、1924年,因管理不善,城隍廟相繼道大火,使大殿等建筑物受到很大損失。1926年,邑廟董事會協同上海灘的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等頭面人物捐資重建。現在的城隍廟大殿,即為其時重建的仿古大殿。
盤點各大殿所供奉的神像
在上海城隍廟的各個大殿里,分別供奉著許許多多的道教神像,充分體現了道教多神的特點。
據資料記載,在清代乾隆時,上海城隍廟共有大殿、中殿、寢宮、星宿殿、閻王殿、財神殿、文昌殿、許真君殿、玉清宮、彌羅閣、鄂王廟、劉猛將廟、群忠祠、李公祠、仁孝祠等十五座殿堂,規模壯觀,法像莊嚴。城隍廟頭門東面供奉的財帛司,為道教財神,西面高昌司,東西看樓下設二十四使。大殿供奉金山神主和四判宮,外皂役八位(東伯府內班:升錢、房昌、朱明、楊福;西伯府內班:王昌、金齊、嘉周、祥陶)。內宮正殿為城隍夫人;中殿石門外有三班、二班、中軍、使吏、門房等;石門內牡丹亭正殿為城隍神,東花廳設有城隍廟帳房間,西花廳供奉城隍神的父母,即闔家皆享受人間香火,具有典型的東方文化特點。
神像(來源于網絡)
中國道教多神崇拜的典型
其它各殿供奉的神有:城隍廟的財神殿中,供奉著廣大民眾所喜愛的財神趙玄壇;殿東首是二十四使,西首是痘神、痧神。顯宿殿正中供奉“三皇”,東西兩側為六十元辰,供奉六十位尊神,為眾善信的保護神。門口和對門還供有殷天君、許真君、蛇王神、祠山大帝、施相公等。文昌殿供奉文昌帝君,為一般文人和士大夫所祟拜,這是中國科舉制度的產物;文昌殿的樓下是斗姥閣,供奉斗姥元君。玉清宮為雙層樓結構,樓下正殿為東岳案主,二旁有文武判宮;西首為朱天君;東廂為土地財帛司,西廂為值年太歲、迎春太歲;樓上正殿為玉皇大帝、紫微大帝;殿的左面為關圣、文昌、太陽帝君、月下老人、王母、壽星等;殿的右面為眼光菩薩、地母元君、太陰帝君、望海觀音等。三元寶殿正中供奉三官大帝,東廂為華倫仙師,西廂為姜太公。由此可見,上海城隍廟群祀諸神,突出多神是十分典型的。在諸神中,既有人們喜聞樂見的財神,又有掌管人間禍福的“三官”;既有文人所祟奉的“文昌帝君”,又有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慈航道人;既有整治人間疾病的華倫仙師,又有保護本命的六十元辰;既有掌握人間生死大權的東岳大帝,又有地方太歲土地爺;既有人們喜慶的月下老人,又有眾人歡迎的南極仙翁。總之,城隍廟內的道教諸神,應有盡有,顯然已成了中國道教多神崇拜的典型。
因管理不善 城隍廟多次遭火
清代嘉慶時,城隍廟又添建了羅神殿、花神祠、魯班閣等,供奉一般地方神。至同治年問。更添了四司的獨立神殿,那四司號是三巡會中隨同城隍出巡的新江司、長人司、高昌司和王路司(即財帛司)。
后因城隍廟管理不善,多次遭火,又屢遭駐軍和戰爭之災,部分廟宇殿堂受損,神像毀壞甚多。但是由于城隍神在民眾中具有極其崇高的地位,很快又得到修復。1924年,城隍廟最后一次遭火,焚去東樓一角,殃及殿宇。嗣后,邑廟董事會協同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等捐資重建,建成全部鋼骨水泥的仿古大殿,輝煌壯麗,為上海所未有。由于缺乏妥善管理,加之屢遭兵燹之厄,到本世紀初,上述眾多建筑和內部設施均已遭到程度不同的損壞,有的甚至已不復存在。
本世紀修建后 城隍廟又初具規模
本世紀二十年代,經過修建才使城隍廟又初具規模:進入廟門,就可以看見兩邊的“班房”,東班房供奉財帛司,西班房供奉高昌司。再往里走,便是天庭,東側即是岳王殿,供奉關帝、鄂王和雷祖。從天庭直向里走,就是大殿,前面供奉金山神主霍光,中殿祀城隍秦裕伯。后殿把城隍娘娘懿德夫人并有寢宮,娘娘殿的左側供奉著一位送子觀音。大殿金山神主的背后,還把奉著一位穿戴清朝服飾的神像,那便是為抵抗英軍,堅守吳淞而殉難的民族英雄陳化成。在殿左側的邑廟路一帶,還供奉著許多神抵,如朱神天將、普門大士、五路財神、痧痘神、三官大帝、楊老爺等等。大殿前東偏有一所玉清宮(前稱三圣宮),樓下正中祀奉東岳大帝和朱大天君,兩旁側殿,東祀太上老君、財神及土地神;西祀姜太公、痧痘神等。樓上正殿祀玉皇大帝和紫微大帝,左側把關圣帝君、文昌帝君、太陽帝君、王母壽星、月下老人、明離大帝等尊神,右側祀地母元君、太陰帝君、慈航道人等神。
上海城隍廟(來源于網絡)
星宿殿和閻王殿所供奉的神靈
大殿西側有一座三層高的鋼骨水泥屋子,這就是星宿殿和閻王殿。星宿殿供奉的神就更多了,除兩邊密密地排著的“六十花甲轉運星宿”外,正中供奉著玉皇大帝、紫微大帝及神農、伏羲,并附祀值年太歲、雷祖、水神、火神、觀音、華倫、痧神、痘神、施相公、蛇神等,法像威嚴,栩栩如生。登梯而上,便是閻王殿,正中祀東岳大帝,兩側是十殿閻王,殿的末端供奉孟婆和無常,殿內附祀值年太歲朱天君、普門大士、五路財神、眼光娘娘、茅山祖師三茅真君等。茅山道教信仰的祖師“三茅真君”進入上海城隍廟,享受上海信眾的香火,這對上海道教的科儀、文化、音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致使其時上海一些全真道士也被信眾稱之為“茅山道士”。
廟內園林為上海名勝之一
上海城隍廟,不僅在殿宇的四周有著廣大而繁盛的廟市,而且還有規模宏大的廟內園林。占地面積達70余畝,它既保持了道教官觀園林的獨特風格,又具有現代園林藝術的風貌,在國內外皆享有盛名,現已成為上海地區的名勝之一和主要游覽區。
城隍廟的廟園,由豫園(又稱西園)和內園(又稱東園)二部分組成,其中以豫園最為著名。豫園是江南著名的古典園林,現系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是廣大信眾和游人樂于前往的地方。豫園修建于明亮靖三十八年(1559年),原是明代四川布政使潘允端的私家花園。允端建筑此園,原是給他的老父潘恭定公(恩)作為養老燕居之所,存有愉悅老親的意思,故有豫園之名。園內有玉華、樂壽、會景、容與諸堂,臥晚、鍛陽、醉月諸樓,涵碧、玉茵諸閣、挹秀、留影、鳧佚、舍碧諸亭,其他還有魚樂軒、留春寓諸勝。其中樓臺亭榭,池石花木,都布置得錯落有致。
西園與東園的建立
明末清初,潘氏家屬衰落,豫園的地產房產逐漸流入外姓之手。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上海地方豪紳出面蘑金購其地,捐歸城隆廟,后經修筑,稱之為“西園”,與“東園”相對,正式成為廟園。
和西園相對的東園,又稱內園,在環龍橋南堍,偏于廟的東隅。系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當地人士酸資構建,亦歸入城隍廟。自園筑成迄今二百余年間,雖屢經戰亂,但損失尚微,其景物至今并無重大變遷,有很多都是初建時的原物。
道士起居的修道之所
東園雖不及西園寬大,但廳廈堂屋,亭臺山石,花木池沼,曲檻長廊等等布置,則較西園更精致些。走入廟北的大門,經過一個很大的天庭,便到了面朝南的正廳,正中懸有“靜觀”二字的巨額,系古虞許士貞書。原義為自然界音響的發生、平息,只有保持“自性”專一的“心”才能有所領悟。而對于道教來講,只有保持人的純真本性,才是認識自然界萬物的發生和變化之根本。以后“靜觀”常被用作對大自然認識的方式和方法,成為道士修煉和認識萬物的基本手段和方法。這里的“靜觀”即指道士起居的修道之所。正廳對面的短墻上,裝有青磚雕塑的精美壁畫,是初建時的原物。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