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繪非洲大陸圖的中國地理學家——朱思本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我國元朝地理學家朱思本早在14世紀就在地圖上把非洲大陸標繪成一個向南伸展的三角形,而歐洲人到15世紀初對非洲大陸的走向仍模糊不清。已故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稱贊朱思本的非洲圖是一項“杰出成就”。
朱思本,江西臨川人,元代著名地理學家,玉隆萬壽宮道士、住持(今南昌西山萬壽宮)、詩人。
朱思本(圖片來源于網絡)
自幼愛地理 潛心習儒道
朱思本祖父以科舉仕宋,官至準陰宰,宋亡后隱居南昌西山。朱思本父親也是讀書人,秉承家教,“寧做西山隱士也不愿為元朝服務”。朱思本祖父、父親都與道教有密切關系。朱思本受家庭二代熏陶自幼學習經史,了解儒道,鐘愛地理,仰慕司馬遷周游天下。
師從玄教大宗師 學道龍虎山
朱思本少年時代遂拜江西龍虎山住持張留孫(江西貴溪人)為師,入貴溪龍虎山為道士。在龍虎山中潛心刻苦學道,在道教圣地尋找自身的海闊天空,尋求自身的心靈自由,并對自然學科--中國地理產生興趣,成為出類拔萃的青年道士。在《輿地圖》自序中說“予幼讀書,知九州山川,及觀司馬氏周游天下,慨然慕焉。”
恩師受重用 應詔理事務
元世祖忽必烈等元代統治者對張留孫的玄教既尊敬又寵信,“朝廷有大謀議必見諮問”,于是經張留孫提名,朱思本在元大徳年間(1297---1321)應召前去元大都協助管理道教工作。行前賦詩一首“人生有行役,豈必皆蠅營”,以詩明志,表明自已不愿做蠅營狗茍般的鉆營之徒而是胸懷大志,希望自已有所作為、有志於四方。
奉詔祀嵩高 實地考山川
從至大四年至延祐七年(1311-1320)的十年期間,是朱思本一生最重要的時期,朱思本“奉天子命,祠嵩高”,利用代天子祭祀名山大川的天賜良機,實現少年時代夢想,“登會稽,泛洞庭,縱游荊、襄,流覽淮、泗,歷韓、魏、齊、魯之郊”。朱思本周游大江南北,記錄許多寶貴資料,畫出許多分地圖,足跡遍布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江蘇、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等省。
《輿地圖》部分地圖(圖片來源于網絡)
十年傾心血 精繪《輿地圖》
在周游大江南北中,朱思本以科學態度求實求精,實地考查眾多故跡、郡邑、山川,驗證《要跡圖》、《樵川混一六合郡邑圖》等歷代古地圖。 在實地考查中,朱思本發現古代地圖中存在不少錯誤和遺漏,為此耗十年之功,不畏艱苦,細心糾正古代地圖內錯誤。“構為圖、以正之”,填補古代地圖內遺漏,將記錄的許多資料、繪制的許多分地圖、先分后合親手繪編成《輿地圖》二卷。他在《輿地圖》里第一次畫出了黃河之源是葫蘆狀的星宿海西南的一條小河。據現代勘察,此河正是黃河的正源——卡口曲。朱思本不愧為中國古代科學家中忠實于學問、求真務實、一絲不茍的典范。
朱思本繪編的《輿地圖》是當時全國性大地圖,其精度遠超前人,地圖的繪制是中國制圖史上的一個創舉,《輿地圖》也是元明時代地圖的祖本。
西山任住持 令名垂青史
至冶元年(1321) 朱思本離開大都出任杭州玄妙觀住持,同年元月調玉隆萬壽宮(今南昌西山萬壽宮)任住持兼負責周邊所有宮觀事務,十二月張留孫去世、朱思本乃助新玄教大師吳全節管理江南、荊襄等處道教工作。至冶二年(1322) 朱思本來到玉隆萬壽宮任住持,行前元代文壇名流虞集、范槨、袁桶、許有三、張夢臣、馬臻、王世曦等紛紛以詩相送情誼深厚,從此朱思本一直在西山至晚年。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