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之辨:哲學、宗教、政治——宗教哲學2015青島論壇暨《宋儒
欄目分類:時事聚焦 發布日期:2016-07-13 瀏覽次數:次
2015年8月6日-1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學理論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與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聯合舉辦的第四屆宗教哲學論壇“古今之辨:哲學、宗教、政治——宗教哲學2015青島論壇暨《宋儒微言》研討會”順利舉行。與會的專家學者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中央民族大學、首都師范大學、深圳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院校。
會議開幕式由世界宗教研究所趙廣明研究員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卓新平所長、曹中建書記、金澤研究員及北京大學宗教文化學院院長張志剛教授分別致辭。
卓新平所長在致辭中指出,20世紀上半葉打倒孔家店和非基運動所體現出的古今之辨對中國思想界影響深遠,希望參會學者圍繞古今之辨這一重要問題進行研討并貢獻真知灼見。卓新平所長在論及宋代學術、思想與政治時指出,變革時代的學術尤為值得研究。余英時等海外新儒家是從外部看儒學,而盧國龍研究員等國內學者則是從內部看儒學及其歷史,兩者各有優長。卓新平所長認為,盧國龍研究員《宋儒微言》一書從宋儒及宋學三派談起,切入了儒學與政治的關系,不僅發人所未發,且微言有大義。
曹中建書記介紹了宗教哲學論壇的宗旨與定位,以及宗教哲學論壇在促使中國學術思想界厘清中西古今之爭中的重要作用。曹中建書記在致辭中指出,宗教和哲學是人類精神文明中最核心的部分,宗教哲學更是關乎這核心部分之精髓。為了更好地推進宗教哲學領域的學術研究與交流,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學理論研究室牽頭,整合所內院內優勢資源,聯合國內科研院所發起創辦宗教哲學論壇,并于2011年8月在青島成功召開第一屆宗教哲學論壇,并在論壇基礎上創辦《宗教與哲學》輯刊。至今宗教哲學論壇和《宗教與哲學》輯刊已經走過5年的歷程,論壇已經是第四屆,輯刊第五期馬上出版。這五年來,中國學術思想界和中國社會一樣,有了很多重要的變化,中西之爭,古今之辨,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出現了爭執甚至撕裂。大家都在努力,努力使學術界多一些智慧少一些意見,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情緒,多一些良知少一些功利。宗教哲學論壇和《宗教與哲學》輯刊見證、參與了這種努力。
金澤研究員在致辭中指出,本屆宗教哲學論壇討論古今之辨涉及學術與思想、學者與官員及其身份的轉變對學術與思想的影響,涉及道與政治方略之間的關系,對這些問題的探討不僅對于理解歷史有意義,對于分析當代中國社會也有著不可低估的重要價值。
在致辭中,張志剛教授論述了宗教哲學研究的文化意義。張志剛教授指出,宗教哲學是文化的核心,宗教哲學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和關鍵所在。古今中西之辨至今仍在繼續,需要從哲學的高度進行深入分析。
圍繞古今之辨,在此次論壇宣讀的論文有:張祥龍教授的《儒家通三統的新形式和北美阿米什人的社團生活——不同于現代性的另類生活追求》,李存山研究員的《從兩篇對話看外來宗教與儒家文化的關系》、傅有德教授的《近現代文化論爭中的“中西之分”與“古今之別”》以及張志剛教授的《錢穆再論“中國無宗教”》等。
在此次論壇宣讀的論文還有:李秋零教授的《“人是目的”:一個以訛傳訛的康德命題》,何光滬教授的《神性探索的新模式——麥奎利的辯證有神論》、楊春梅教授的《荀學中人類知性的運用及其限度》、楊桂萍教授的《中國伊斯蘭哲學:文本、概念、問題和特點》、韓星教授的《由文武之道到文武之政、文武之教——儒家治理之道的現代意義》、趙法生研究員的《孟子心性論與牟宗三的道德形而上學》,以及陳立勝教授的《誰之“思”何種“位”?——儒學“思不出其位”之中的“政治”與“心性”向度》、李大華教授的《商人倫理與宗教倫理——兼論華南地區道教世俗化運動》、盧國龍研究員的《“隨方設教”義疏》、梁濤教授的《王安石政治哲學發微》等。
本屆宗教哲學論壇的參會論文都是新鮮出爐,匯集了宗教哲學領域的最新學術成就,充分展示出中外對比的寬廣視野,和古今之辨的深層思考。
對盧國龍研究員《宋儒微言:多元政治哲學的批判與重建》的深入研討由趙法生研究員主持。曹中建書記在致辭中指出,現代任何真正意義上的儒學體系建構,都不可能無視宋學的深遠影響。但是,關于宋代儒學的特質與分系,學界一直存有爭議,其中對于宋代儒學中儒家政治哲學和心性之學的關系,是爭論的重點之一。一般人認為,宋儒是一套天道性命之學,但盧國龍研究員在《宋儒微言》中指出:“北宋儒學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政治儒學,他所代表的時代精神,是對文明秩序及其最高的體現形式——政治制度,進行理性的批判和重建。”這種將天道性命與儒學的政治向度進行統一考察的努力,無疑更具有合理性。基于此種基本判斷,作者對宋代學術思想的流變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書把北宋儒學復興的實質內涵歸結為多元政治哲學的批判與重建,在理論創新與方法創新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擺脫了以往在此一問題上的成見,通過對于大儒學的歷史視野的強調,凸現了儒學的豐富內涵,突出了儒學作為內圣外王一貫之學的整體性與現實性,使得學界對儒學的認識由單純的心性之學或道德形上學轉到對于其整體歷史文化功能的重視,是對宋代學術史研究的一個重要推進。盧國龍研究員的這種努力,可以說是為儒學研究開拓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會議間隙,部分與會專家學者還考察了青島市湛山寺和康有為故居。康有為故居尤其引發了參會學者的興趣,研究西方宗教哲學與中國哲學的學者齊聚康有為故居,以康有為先生為個案討論古今之辨及轉型期中國知識分子的世界文明對話與救世方略,其意義之深遠自不待言。
本屆宗教哲學論壇延續了以往三屆論壇的特色,立足純粹學術,堅持跨哲學、跨宗教的對話與交流,堅持學術原創性,堅持評議和對話的批判性,因此,會議各環節充盈著辯難與質疑、開放與對話,思想交鋒無處不在,無論是會議論文還是研討都體現出極高的學術思想水準,是國內宗教哲學研究和學術交流的重要成果。
開幕式
與會學者合影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