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雕塑在美國丨彩繪石雕與源頭的圖像
欄目分類:武當(dāng)傳說 發(fā)布日期:2017-04-30 瀏覽次數(shù):次
文/李凇
美國費爾德自然史博物館是收藏中國道教造像最多的博物館,筆者于2000 年、2009 年兩次到該館考察,在庫房得以觀看和拍攝這些寶物。這篇文章中主要介紹道成造彩繪道像和馮萇壽造道像。
1、少見的彩繪石雕:道成造彩繪道像
道成造彩繪道像
北魏永安二年(529 年)造,芝加哥費爾德自然史博物館藏,館藏編號121388。三尊石造像(圖04),頂部有屋檐式蓋,平頂,下為三尊像。中間主像頭戴道冠,蓄三縷長須,左手平伸于腹部,右手持麈尾向上,衣服呈U 形紋,盤坐,腿部連座。左右各立一真人,束高髻,各捧一方形物。
方座旁左右各一蹲獅。石像為彩繪,其中臉部為肉色,主尊衣服為藍色,左真人著紅衣,右真人著綠衣,雙獅及底色為赤土褐色。背后有發(fā)愿文五行:“永安二年十一月十一□ / 道成為七世父母、現(xiàn)世父/母、兄弟大小等造像□/愿乘此祈報,現(xiàn)在□/難。一切眾生,普同福慶”。造像風(fēng)格清瘦,符合北魏晚期特征。
2.源頭的圖像:馮萇壽造道像
芝加哥費爾德自然史博物館藏,館藏編號為121385,高79.5cm,圓拱形碑首,其左下部有三角形殘缺。正面有一大龕(圖05),造三尊像,中央道像戴尖頂?shù)拦,額中刻有圓圈似佛之白毫,但上方刻有雙線與發(fā)髻相連。
馮萇壽造道像
唇上有胡須,下巴有密而短的胡須,長耳垂肩。身著道袍,腰束帶,左手撫右足,右手持麈尾似短棒。胸部刻有“卍”字紋。衣裾下垂,其側(cè)露出束腰座,其座形如前述王易造像之座。主尊左右各立有一侍者,其中右者殘。左侍者冠式、胡須一如主尊,著長袍,雙手合于胸前。主尊頭冠后有圓形飾紋,分兩層,內(nèi)層似蓮花,外層似火焰紋。
主尊和侍者間左右又各有兩個圓形紋飾,各不相同,其中一個為四層同心圓,其余三個由蓮花變化而來。龕頂刻為屋頂形,中央又刻有半身人像,似為屋中之人,屋脊刻一大鳥,長喙向下。左右各一飛仙。圓龕左右上角又各刻有兩座小屋,高臺基,內(nèi)坐一人。圓龕左右為連環(huán)圓紋,似為云氣。龕下有一層供養(yǎng)人像,中央為香爐,左右各三人,各有榜題。
背面為線刻(圖06),上為三尊像,各有榜題,中央坐者題銘為“元焏(氣)大(太)上”,頭戴尖頂形道冠,蓄須,額中有白毫,雙手合于腹部,兩拇指對接。著對領(lǐng)道袍,盤坐于蓮花座上。背光中有飛仙二身、花瓣和火焰紋。背光外兩角各有一圓,左為花瓣,右有一物似蟾蜍。或為日月圖形之變異。主尊左右各立一人,雙手合于胸前,戴小冠,各有圓形頭光,立于蓮花座上。
馮萇壽造道像
左者題“尹先生”,右者題“張陵先生”。三人之外,還有兩位“門師”的姓名。這件造像因為略有殘缺,尤其是碑陽主要供養(yǎng)人姓名缺失,所以一直被稱作“馮萇造道像”。
但“馮萇”以下還有一字“壽”,以前沒有被認(rèn)出,2009 年6 月筆者再到芝加哥觀看原物才得以認(rèn)出!叭O壽”亦即“長壽”,顯出道教的特色。但馮萇壽位于香爐之右,不是第一供養(yǎng)人。碑上文字是典型的魏碑刻法,其真實性毋庸置疑。碑陰三像的題名實屬罕見,“元焏大上”即“元氣太上”!耙壬睉(yīng)即尹喜,“張陵先生”應(yīng)即張道陵,都與早期道教傳播有關(guān)。(騰訊道學(xué)獨家編輯整理,編輯:陶然)
(騰訊道學(xué)獨家編輯整理,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作者李凇,選自《雕塑》2009年第4期。)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