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縣白云觀多彩雕刻 展真武信仰內涵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4-30 瀏覽次數:次
陜西佳縣白云觀位于佳縣城南五公里處的白云山上,保存了西北地區最大的明清時期道教古建筑群。佳縣白云觀是真武大帝的道場,在建筑的設計與營上真武大殿是整個殿堂廟宇群落的核心。
陜西佳縣白云觀(資料圖 圖源網絡)
白云山建筑群落營建的是一個復雜的神仙世界,在神仙的居所里,奇巧的工匠們以他們的智慧用藝術的手段妝點了神的空間,雕刻是主要方式,白云觀建筑雕刻以磚雕、木雕、石雕最為突出。不論木雕、磚雕還是石雕,與建筑相融合成為建筑結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包羅萬象的題材內容
從題材內容的角度上看,佳縣白云觀三雕所雕刻的內容可以說是包羅萬象,既有人物故事,其中包括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民俗風情、宗教故事等等,又有祥瑞動植物,還有為數不少的純裝飾圖案。從圖像的角度審視,無外乎又可以分成兩大類,一個是傳統吉祥圖像,一個是宗教圖像。
白云觀“三雕”藝術中的傳統吉祥圖像,直接取材于古已有之的傳統裝飾圖案,其本身具有明顯的寓意性,代表了普通百姓的愿望、信念、信仰——對生活的熱情,對理想的向往以及對神的熱忱。白云觀建筑磚雕藝術主要用于裝飾墀頭、戧檐、屋脊、照壁、門、院墻等部位。木雕廣泛的存在于斗栱、穿插枋、昂頭、雀替、栱眼壁、墊板、太師壁、荷葉墩、柁峰、抱頭梁、門簪等處。
而石雕工藝散布于民間建筑局部和構件上,如門楣、道路、供臺、臺基、石柱、抱鼓石、柱礎、欄桿、望柱等等。直接根源于民間土壤的藝術在傳統吉祥圖案的運用上積淀了人類對美好事物最原初的愿望,它以隱喻、象征、諧音、諧義等方式表達了出來。在佳縣白云觀墀頭磚雕中可以見到鶴、羊、鹿、魚、喜鵲、獅子、麒麟、蝙蝠、菊花、蘭花、梅花、荷花等動植物,祥云、如意圖案,以及“麒麟滾繡球”、“麒麟送子”、“錦雞牡丹”、“鷺鶿探蓮”、“丹鳳朝陽”、“馬上得子”“、老鼠吃葡萄”、“鯉魚荷花”等組合圖樣。表現在“三雕”中的物象都有祈福和吉祥的寓意,傳達了普通老百姓對生活最實在、最美好的信念。例如“老鼠吃葡萄”,因老鼠繁殖能力超強,而葡萄多實,它們的組合代表了民間對多子多福的企盼。而磚雕“鯉魚荷花”,也是一個關于人類生育繁衍的題材,它遙接了人類早期以“魚”和“荷”為代表的生命隱喻,體現了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韌性。
戧檐的裝飾內容也比較豐富,包含各種寓意吉祥的題材,如龍、鳳、獅、虎、麒麟、仙鶴、羊、鹿、猴、魚等單獨的圖像。而一些復合圖像如“持荷童子”、“蓮花牡丹”、“馬上封侯”、“神馬過海”、“神鹿過海”、“鳳凰牡丹”、“松鶴延年”、“年年豐收”、“多子石榴”、“麒麟送子”“、獅子滾繡球”、“喜上梅梢”“、二龍戲珠”等也大量存在,每一塊磚雕作品都代表了一個美好的心愿。
龍圖像(資料圖 圖源網絡)
在傳統吉祥圖像中還有一類是文字內容,如娘娘廟后戧檐的“福”、“壽”篆書等,還有很多以雕刻形式出現的對聯也為白云觀文化氛圍的營建增色不少。
白云觀是西北最大的道教勝地之一,在運用傳統的裝飾題材和內容點綴建筑的同時,宗教題材也有一定程度的體現。如真武大殿墀頭磚雕中“猿猴進果”、“麋鹿銜花”兩幅就是道教的內容,它表現的是真武大帝在山中修行時,猿猴、麋鹿敬獻花果的場景。這兩件墀頭磚雕作品直接來自于真武故事,同樣的內容與畫面在白云觀真武大殿前殿的“真武修行圖”壁畫中也出現過,這些磚雕作品中獨有的題材正好契合了佳縣白云觀宗教信仰的主題。包括屋頂磚雕如:“獅象寶瓶”、“仙人走獸”、“羅漢”、“八仙”、“金剛”等內容,也有其宗教意味。
其它的如木雕和石雕作品中宗教寓意的內容亦不少見,這和白云觀的宗教道場是分不開的。盡管在建筑的空間里塑像和壁畫成為構置宗教圖像的主要方式,而散布于白云觀各處的“三雕”藝術中的宗教圖像卻與其交相輝映,共同織就了一套豐富的神靈譜系。
靈活的雕飾技術
佳縣白云觀“三雕”藝術在雕飾技巧上比較的靈活,對不同材質的雕刻有不同的講究。相比較而言,木雕更繁復富麗,而磚雕和石雕更為質樸,這和材質是有關系的。
像其它的民間雕刻一樣的是白云觀建筑磚雕運用的雕刻形式主要有浮雕、高浮雕、圓雕。浮雕的方式在白云觀建筑磚雕中應用范圍最為廣泛,而圓雕在屋脊磚雕中比較多見。從制作工藝的角度來看,白云山建筑上的民間磚雕表現為多樣的制作技法,有的是在燒制好的磚上雕制,有的則是通過模具壓花模印后燒制而成的,有的是在未燒過的磚坯上先雕塑后燒制的。在燒制好的磚上進行雕制,考驗的是雕刻藝人“鑿”的功夫,所以這項技術又叫“鑿活”。直接在燒好的磚上雕鑿,對雕刻的技術要求要高,表現力也較豐富,有剔地、陰刻、陽刻、平活、淺活、深活等做法。
還有一種是用模具制造的,這種方式和漢畫像磚的制作方式是一樣的,先用模具在泥坯上按捺出花紋再進行燒制。燒制完成之后還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加工。白云觀建筑屋脊上的磚雕如獸吻是按照這種方式制作而成的。也有先泥刻雕塑再燒制的,泥雕的表現手法,最常用的有浮雕、高浮雕、鏤空雕等,白云觀建筑屋脊上的圓雕作品是采用這種方法制作的。白云山古建筑的木雕表現形式,大致可分為浮雕、鏤雕、圓雕幾種,或幾種技法一并使用。從雕刻技術上看,在木工活中的拼合、斗接、包鑲的技術,包括如榫卯、釘、箍的制作,是一種要求很高的制作技術,能把小木材變成大料,能將各種技藝的木雕拼接、鑲嵌、組合在一起,這也是木雕與其它雕刻形式相區別的地方。白云山石雕藝術在創作方法上與本土的民間藝術一樣有著自由的氣象,在隨意、大膽、粗獷、潑辣中體現自身與建筑風格的大氣,在雕刻手法中圓雕、浮雕、鏤雕、陰刻、陽刻、線刻等并用,古樸粗獷的筆觸,靈活多變的刀法無不增添了建筑的藝術品格。
磚雕、石雕出彩的地方在于雕刻技巧,但所謂“物既成而加以紋彩也”,在磚、石雕刻作品中雕刻的形狀、花紋以及附著的色彩其實都很重要。色彩也應該成為磚雕、石雕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白云山建筑上部分磚雕作品還可以看到上彩、上釉的痕跡。“猿猴進果”、“麋鹿銜花”這兩幅墀頭磚雕作品中,在主體人物和背景上涂有色彩,簡淡而輕松,一方面突出了磚雕所要表現的主體內容,另一方面在雕刻技術之外融繪畫元素于其中,增加了磚雕的藝術感染力。在石雕中也可見到同樣施彩的作品。
附著了色彩的石雕(資料圖 圖源網絡)
如果說磚雕、石雕施彩只是一部分,那么在木雕的作品中,如果沒有了彩繪施金,那建筑就會大失其彩。木雕上的著色不僅是為了彌補木料在接合處的縫隙或是某些木質的不足、缺陷,而且還能起到豐富材料質感美和作品形式美的作用。白云山建筑彩畫構置了一個色彩繽紛的世界,有了油漆彩繪的作用,木雕藝術被賦予了富麗的審美特征。如真武大殿前殿的彩畫藝術,其畫“關公護嫂”、“洞賓戲牡丹”、“姜維別母”、“黃忠戰夏侯淵”、“老君點化”、“廖化拜關公”、“美女拜關公”、“文王訪賢”等內容,融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宗教故事于一體,其繪畫技法和繪畫風格與真武大殿的西壁的“真武修行圖”一致,其壁題有畫工姓名“蒲培”,由此我們也可以大致推知真武大殿前殿建筑彩畫的作者。
本土藝術的風格特征
佳縣白云觀的磚雕、木雕和石雕藝術是這片黃土地上孕育出來的藝術與宗教之花。無論是建筑還是建筑上的雕飾,在風格上首先體現了本土藝術的風格特征。
白云觀的“三雕”藝術與本土的文化環境、藝術傳統相融合,與建筑本身融入了高原黃土地典型的建筑形式一樣,建筑雕刻的風格也深深的植根于這片土地。從表現的題材內容來看,更多的繼承了傳統的母題,又將傳統吉祥的圖像與彰顯宗教教義的題材整合在一起;在雕刻形式上保持了與這片土地上其它藝術相一致的特征,形象獨特,造型大膽;雕刻手段方面,既有與傳統手法相一致的方面,又具備了多樣的雕刻手段。二天門石旗桿須彌座中雕有“蓮生貴子”(又稱“坐蓮娃娃”),刻了一個兒童坐在蓮荷之上,一手持蓮花,一手持蓮蓬,下有波光粼粼,左右分布蓮葉、蓮花、水草紋飾。“荷”與“娃娃”的組合是傳統裝飾中的一個母題,寓含了“綿綿瓜瓞”生命的象征,在白云觀的“三雕”藝術中也普遍能見到。盡管是宗教器物上的石雕,但其中滲透了樸實的民間思維與生活意趣。
從形象造型上看它與陜北民間藝術中常見的“抓髻娃娃”等表現娃娃一類的剪紙、木版畫等形式有相似之處,形象夸飾,整體洗練,剔地平雕的雕刻手法與陜北漢畫像石相一致,具有濃郁的陜北民間藝術特點。白云山建筑群的“三雕”從裝飾的角度為建筑添色加彩,但從其本身作為雕刻藝術的角度來審視它們的時候,無論從雕刻的內容還是雕刻的手法與風格,巧妙的構思、生動的造型、精湛的雕工、美麗的色彩、傳神的意趣,都體現了傳統建筑雕刻的藝術魅力。它代表了北方民間雕刻藝術中最優秀的部分。
陜北藝術的雕刻(資料圖 圖源網絡)
當然除了本土的土壤和民間營養外,我們認為白云觀的建筑風格以及相伴之的雕刻藝術的形式與風格,在很大程度上不可能只是單一傳統的繼承與發展,某一種裝飾母題在流傳過程當中,也因不同地域習慣、技術處理和表現形式而必然產生不同的變體。在風格的來源上,正如李凇先生所認為的那樣,佳縣白云觀“三雕”藝術還融入了宋代以來至明清的官式風格以及經過北方改變的南方蘇式風格,多元因素歷時的匯集交融于黃土地上的白云山,形成了白云觀“三雕”藝術的厚重與多彩的風格。
佳縣白云山古建筑在整體布局與局部裝飾上達到美的和諧,在富麗典雅中又不失民間藝術之淳樸本質;在傳承了黃土地豐厚的民間傳統的同時傳達出道教理念和內涵。白云觀的建筑在設計與營建上傳達了真武信仰的內涵,在規制神的序列和排列中表達了宗教的教義,只是白云觀的雕刻裝飾藝術以平實和溫情脈脈的面貌拉近了信眾和神仙之間的距離。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