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畫符不當書法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4-29 瀏覽次數:次
一、畫符不知竅,反惹鬼神笑。畫符若知竅,驚得鬼神叫。
符箓,又稱“神符”、“符字”、“墨符”、“丹書”等,是一種用朱或墨畫于黃色紙、帛上或木板上的特殊符號,形似箓書,難以辨認,給人神秘莫測之感。《玄門大義》解釋說:“(神符)即龍章鳳箓之文,靈跡符書之字是也。”道教認為,這種符號文字,是仿天上“三元五德八會”之炁,自然結成“天書云炁”而產生的。相傳道教符最早來自黃帝“云書”。黃帝善作云書,故以云為紀。“云書”是以流云為主要模擬對象的一種書法。云書在秦漢之際演變為“神符”,古人相信天神是以云彩的形式顯現出來的圖紋或篆文,于是方士、道士將它記錄下來,便是神符。
平安符(資料圖 圖源網絡)
書符者“以道之精黑,布之簡墨,會物之精黑,可以卻邪偽、輔正真,召會群靈,制御生死,保持劫運,安鎮五方。”也就是說,道士畫神符,具有召神劾鬼,鎮邪扶正,消災去病,保佑平安的神奇作用。神符的內容,一般為神仙的名諱、形貌、符咒等。神符是以意念為載體,溝通人與神關系的信息通道。道門中人認為:“畫符不知竅,反惹鬼神笑,畫符若知竅,驚得鬼神叫。”符箓對于道士來說是極為重要和神秘的,是與上天神靈交流的密碼。
道教符箓雖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但從形式上看,符箓又是一種具有抽象意義的書法藝術形式。早期道教符箓,基本上是在隸書的基礎上形成的,是漢代隸書若干字的結合。因此,畫符就成了具有獨特意味的道教書法。后來,道教為了加強神秘感,對漢字作了大膽的變形,突破了字體筆畫的束縛,并吸收了古代各種字體的寫法,特別是吸收了草書的寫法,創造出人們難以辨認的一種文字。
但符箓也不是道士隨意所為的產物,而是有著一定規律的獨特文字。唐代書論家張懷瑾曾說:“案道家相傳,則有天皇、地皇、人皇之書各數百言,其文猶在,象如符印,而不傳其音指。”明代陳繼儒《記道家書》也說:“道家書學詳見于三洞經教部”,他認為道教書體共有32種,包括“本文”、“云箓”、“八體六書”、“符號”、“八顯”、“玉字訣”、“皇文帝書”、“天書”、“龍章”、“風文”、“玉牒金書”、“石字”、“題素”、“玉字”、“玉箓”、“玉篇”、“文生柬”、“玉札”、“丹書”、“玉策”、“福運之書”、“白銀之編”、“赤書”、“火煉真文”、“金壺墨汁字”、“瓊札”、“紫字”、“自然之字”、“會成字”、“瑯簡芯書”、“石碩”、“瑯簡蕊書”等。
道教的這些書體,對于一般人來說猶如天書,無法辨認,就連宋代大書法家蘇軾也望字興嘆。他在《天箓記》中說:“(道教方士之書)筆勢奇妙,而字不可識。”明代陶宗儀在《書史會要》中也認為,道教的書法“其書類飛白而不真,筆勢遒勁,莫能傳學。”可見,道教書法有自己的體系和要求,它既是中國傳統書法的組成部分,又不同于一般書法。它對文字的大膽突破,進行富于想象的變化,使道教畫符具有不可否認的審美價值。
陶宗儀《書史會要》書影 圖源網絡
二、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
對于道教書法的特征,陶弘景有過論述。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字通明,自稱華陽隱居,又號華陽陶隱、華陽真人等,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是南北朝梁代著名的道教人物,茅山宗的創始人,對道教的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他一生著述甚多,除道教著述外,還著有天文、歷算、地理、兵學、醫藥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著作,同時他還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和書論家。
關于道教書法,他在《記仙書》一書中認為,道教書法的主要特征是“實中之空,空中之有,有中之無象”,這實際上是老子的“道”在書法中的體現。他還將道教書法分為兩大系列:“今三元八會之書,皇上太極高真清仙之所用也;云箓光明之章,今所見神靈符書之字是也。”陶弘景認為,道教書法不同于“世間長書”,只能“冥中自相參解。”陶弘景的《論書啟》也談論書法創作,是后人收集在一起,匯編而成的著作,共九篇,包括陶弘景五篇,梁武帝蕭衍批答四篇。
道教的畫符、書法,以及道教的宇宙論,對文人士大夫們的書法創作,具有重要的影響。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也是道教信仰者。他在《白云先生書訣》中說:“天臺綠真謂予曰,子雖至矣,而未善也。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寶齊貴,萬古能名。”由此可見,他的書法藝術,受到了道教書法的浸染。
到了唐代,由于上層社會崇尚道教,使道教得以迅速發展。社會上道教的流行,必然給書法帶來重要的影響。虞世南、李邕都崇尚道教,他們的書法,帶有明顯的道教書法特征。道教書法,對唐代草書的影響更為直接。信仰道教的大書法家張旭,他的狂草藝術,直接受益于道教宇宙論和狂奔宣泄的道教符箓。宋代著名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等人的書法藝術,也都從道教書法中得到了啟迪。
張旭書古詩四帖局部 圖源網絡
道教書法藝術在當今的道教界得以繼承和發揚,很多道士在修道的同時,把書法作為寧神靜氣的一種方式,勤于書畫,書法藝術也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很多高道,在書法界也有一定的地位。(供稿編輯整理/白水)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道教書法藝術》一文整理發布,作者張育英,選自《中國宗教》2004年第4期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