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與李白的詩風
欄目分類:詩詞歌賦 發布日期:2016-08-14 瀏覽次數:次
大詩人李白有“詩仙”的雅號,這與他和道教結下仙緣密切相關。李白慕道、修道、入道,其許多詩作都堪稱“仙風道骨”,可以說,不了解道教就讀不透李白的詩。
李白的詩有道教之大氣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等等詩句描寫了李白對自然的美產生的敏銳獨特而細致入微的感受,以奔放的情感抒寫出大自然的磅礴之氣。“綠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則以白描的形式勾勒出大自然的清新明麗與似水柔情。“飛流”、“猿聲”、“孤帆”、“長江”、“綠水”、“明月”、“燕草”、“秦桑”、“山花”、“流螢”等等,這些美景,不就是道教贊頌的“天地大美”么?
李白的詩有道教之骨氣
《道德真經》中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這是道家民本思想的靈魂。在民本思想的深刻影響下,李白創作出大量反映百姓生活的詩歌,“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田家秋作苦,鄰女夜春寒”,“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這些詩句表達了對人民的深切關懷與同情,表現出李白對塵世的深刻體驗。“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余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后人得之傳此。”這句詩里不僅飽含壯志未酬的悲憤,也流露出李白對人生與社會的無比眷戀,這是生命的禮贊,更是他濟世救民意愿的絕唱。
李白的詩有道教之靈氣
在《道德真經》里多次提到“樸”,“敦兮,其若樸”、“見素抱樸”、“復歸于樸”等等。抱樸守真,至樸至靈,這些“樸”中孕育的靈氣在李白的詩句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這些詩句簡潔中見率真,質樸中現意境,脫口而出,渾然天成,正是“樸靈之氣”的集中體現。
杜甫評價李白說“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他能寫出如此的詩句,不僅是因為有盛唐時代強盛的國力和開明的政治為背景,更是因為受到道教思想的影響。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