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地名就是尊重文化歷史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21 瀏覽次數:次
地名不僅是一個名稱所代表的空間范圍和時間范圍,還有其歷史、文化、社會、民族等各方面的意義。
早期的地名實際上反映了族群分布。如商朝人,幾乎將所有做過都城的地方都稱為“亳”,早期遷移到的地方也命名為“亳”。
早期的地名后來成為國名,成為朝代的名稱,其實開始往往是指具體的地方,例如秦、漢、魏、晉、宋等。以“漢”為例,來源于漢水,因為有了漢水,才有了漢中等地名。
地名的遷移也反映人口遷移或民族的遷移。比如漢高祖劉邦的祖籍是豐縣(今江蘇豐縣),他父親長期生活在豐縣。劉邦做皇帝以后將父親接到關中,尊他為太上皇。但太上皇卻悶悶不樂,表示住在關中不開心,因為聽不到鄉音,看不到鄰里斗雞遛狗,吃不到路上賣的餅。于是劉邦下令將豐縣居民全部遷至關中,為他們建一座新城,完全模仿復制豐縣。據說復制非常成功,移民將從家鄉帶來的雞狗放在城里,都能找到原來的窩。這座新城被命名為新豐,就這樣,豐縣的地名被搬到關中。類似這樣的例子歷史上不止一個,所以我們往往能看到早期地名從北方搬到南方,從中原移到邊疆。
很多地名本身就記錄了一段歷史,最典型的是今山西、河南兩個縣的名稱:聞喜和獲嘉。聞喜本是西漢河東郡的曲沃縣,漢武帝經過時獲悉平定南越叛亂的喜訊,即改名聞喜。當漢武帝行經河內郡汲縣新中鄉時,又傳來了發動叛亂的南越丞相呂嘉被俘獲的消息,即下令在此新設一縣,命名為獲嘉。
還有很多具有紀念性質的地名。從早期將黃帝陵所在地稱為黃陵,到近代全國很多以“中山”命名的地點,如中山路、中山大道、中山公園、中山市等。
有一些地名反映一個階段或一段時間的觀念和價值趨向。比如民國年間馮玉祥主政河南時設博愛縣、民權縣,臺北市有忠孝路、信義路、仁愛路等。各地有不少地名以自由、民主、和平、幸福、解放、復興、建設等命名。
有的地名是地理環境的反映,而命名時的情況與當前不同,這類地名在研究歷史地理時很有意義。比如河南與河北劃分是以黃河為界,但也可發現,河南省有一些地方跨到黃河北邊,所以地名本身歸類是一回事,但以后發生了變化,這變化恰恰為研究歷史上的地理環境變遷提供了依據。
還有一些地名體現了近代殖民的歷史。比如東北的一些地名,在俄國入侵之后被換成俄國地名,香港被英國占據后,很多英國地名就被搬到了香港。
地名如果只是記錄它所代表的空間范圍,那么它是純粹的地名。實際上,地名所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
“中國”這兩個字最早是在一件青銅器上發現的,考古學家稱之為“何尊”。尊上有銘文,銘文上面出現兩個字,就是我們現在看到最早的“中國”二字。銘文的大意是: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后,舉行了一個隆重的儀式向上天報告:“我現在占有了中國,準備把它當做自己的家,并且統治那里的民眾。”
“中”“國”兩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中”本來是一面特殊的大旗,是商朝人為召集他的部隊和民眾集合用的標志。由于集合時這面旗幟總是處于中間,以后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義。“國”(繁體為“國”)中間的“口”表示人,有幾個口就是幾個人,所以稱為人口;“口”下面的一橫表示一片土地,無論生活或生產都離不開自己的土地,所以還得有人拿著戈守衛;為了更安全,需要在四周筑上一道城墻。所以“國”實際上是有圍墻的、有人守衛的一個居民點,一個聚落,一座城。
處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國,這就是中國。商與西周的國都很多,春秋初期還有1000多個。在這么多國中間誰有資格稱為“中國”呢?只有最高的統治者,比如商王以及后來的周王,他們居住的地方才有資格稱為“中國”。“中國”是天子所在的國。
東周時,天子的地位名存實亡,各諸侯國間相互吞并,國的數量越來越少,國土越來越大。到戰國后期,只剩下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和若干小國,所以諸侯都開始以“中國”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秦朝,稱皇帝,自然便稱“中國”了。
以后歷代王朝都自稱為“中國”,“中國”概念從一個點擴大到整個國家,甚至包括邊疆的少數民族的政權。比如契丹人建立遼朝,到遼朝后期,也認為自己是中國的一部分。南北朝時,南朝、北朝都稱自己為“中國”,隋、唐統一以后它們都成了“中國”一部分。“中國”實際上成了這個國家的代名詞。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開始有了“中華”和“中國”兩種簡稱,以后基本都用“中國”了。
現在社會上出現一種隨意更改地名的現象,中斷了歷史的延續。一些地名,特別是縣名和縣治所在,從秦漢時期沿用到現在,2000多年來,不僅名字沒有改,地點也未曾發生變化。但其中的一些地名被莫名其妙地改掉,從此就消失了,與歷史上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一些大事件聯系在一起的地名也消失了。
近年,一些地方又盲目恢復古地名,卻往往張冠李戴,移花接木。從更改、消失再到恢復的過程,總是會產生許多麻煩。比如,沔陽是從南朝就存在的地名,后設置過郡、縣、州、府、鎮,但到1986年,沔陽縣被撤銷,建仙桃市。而仙桃此前只是縣治所在鎮的名稱。荊州市一度改成荊沙市,后來又恢復。襄陽與樊城改稱襄樊市,現在又恢復為襄陽了。一些地名本來在歷史上非常重要,或是與一些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有關,消失后直到現在還沒有恢復。與此同時,任意恢復古名的舉措產生了不少后遺癥。
更改地名,對個人和社會而言都有割斷歷史的危險。尊重地名,就是尊重我們的文化歷史。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