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回歸不是回到從前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9 瀏覽次數:次
每天6點20分,學童們開始晨練,內容是少林武術。7點吃飯,8點開始上課,主要誦讀《三字經》、《弟子規》。上課開始,先是10分鐘打坐。打坐結束,開始誦讀,在老師帶讀下,學童們雙腿盤坐,一手按住經書,一手指著經文,逐字逐句誦讀。發現不認真誦讀的學童,老師會用戒尺敲打學童后背提醒。這是記者在泉州一些“國學私塾”看到的場景。(10月19日《東南早報》)
長須飄飄的先生,盤腿而坐的孩童。先生子乎者也,孩童鸚鵡學舌。有的時候,孩童是調皮的,先生則用戒尺懲罰。這樣的場景,在歷史電視劇里,在古裝電視劇里可以看到。這是我們對于國學的印象。但是,國學已經漸行漸遠,絕塵而去。
國學有著文化的一面,有著優秀的一面,有著美好的一面。丟棄了國學的我們是可悲的。在痛定思痛中,漸行漸遠的國學從絕塵的深處又卷土重來。這是一種好現象,不該丟棄的東西,我們理應找回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國學這種東西,在古時候沒有問題,可是如果照搬照套拿過來,未必就合適。
環境變化了,思想變化了,觀念變化了,習慣變化了。有些東西也就不適應了。傳承國學需要一場大浪淘沙,不能泥沙俱下,而是應留其精華。比如教學的方式,比如文章的選擇,比如思想的更新,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遺憾的是,在國學大潮再掀巨浪時,人們來不及理性分析,就被卷入到了國學浪潮里。
最值得關注的就是遍布街頭的 “國學私塾”了。按說,這是市場經濟,有需求就應該有市場。可是,這個火急火燎形成的國學市場也是淺層次的。具體來說,已經出現了形式大于內容的情況,處于淺層次的模仿。課堂布置得像古代,學習的方式像古代,就連老師的懲罰也像古代。
很多“國學私塾”是完全照搬古代的樣式。上課要敬書本,學習要盤上腿,背書要背著手,下課要行古代禮。學生不聽話,老師也用戒尺去敲打學生。這樣的景象,筆者覺得不像是在傳承國學,好像是在模仿,是在演戲。不同的是古代的課堂是茅草屋,眼下的課堂是磚瓦房。古代的課堂是長袍馬褂,眼下的課堂是西裝革履。
傳承國學是為了學習適合我們的國學知識,可是非要用戒尺嗎?這戒尺好像就是個道具,用戒尺就是要告訴大家“我們是國學”。問題是,國學的內容是形式的一把戒尺,還是瑰寶的有益內容?我在想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把“國學私塾”的師生服裝換成古代的,還真是一模一樣的。
傳承國學重要的是內容而不是形式。再說,戒尺這種東西也不適合新時代了。背書時的搖頭晃腦也不科學。別以為拿了把戒尺就叫“國學私塾”。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