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箴言:勿鶩聲華忘政事 還從寬大保廉隅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8 瀏覽次數:次
全句為:為政戒貪,貪利貪,貪名亦貪,勿鶩聲華忘政事;養廉惟儉,儉己儉,儉人非儉,還從寬大保廉隅。這是曾任清杭州知府的薛時雨(1818-1885)撰寫的知府署大堂聯。
古往今來,為政者的重要品質是清廉戒貪。貪財好色,是貪;貪名,沽名釣譽,同樣是貪,而且最終是為了貪得無厭的“利”。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學者顧炎武曾指出:“古人求沒世之名,今人求當世之名。吾自幼及老,見人所以求當世之名者,無非為利也。名之所在,則利歸之,故求之惟恐不及也。茍不求利,亦何慕名?”(《日知錄》卷七)上聯是說,為政者要戒絕“貪”,貪利固然是貪,貪圖名聲,沽名釣譽,驚世駭俗也是貪。切莫追求聲譽榮華而忘了從政為民的根本。
如何培養并保持廉潔的美德呢?只有“儉”。古人云:“儉,德之共也。”(《左傳·莊公二十四年》)“惟儉足以養廉。”(清·陳宏謀《從政遺規》)“廉則絕私,儉則寡慕。”(清·福臨《資政要覽·窒欲》)這里所謂的儉,指儉省、節儉、儉樸,指的是人們對待個人生活欲望的態度,它要求人們儉約生活,節約財用。黜侈崇儉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做人的美德,是為政者應有的品格操守。“何謂為人?施人救急是也,儉者必吝,乃能嗇己施人,又惟儉者剔有余以施人,故謂之圣賢。何謂為己?寡求也,寡求則有廉恥,是謂善人。若乃儉嗇多積以遺子孫,資其不肖,于己既自苦,又壞子孫,故曰愚也。”(《經鉏堂雜志·儉有三》)古人認為:君子于己則儉,于人則寬。下聯的“廉隅”,指棱角,比喻端方不茍的行為、品性。《禮記·儒行》:“近文章,砥礪廉隅。”下聯是說,儉是美德,只有儉可以養廉。為政者應以“儉以律己、寬以愛民”的行動保持人品的方正。
全聯在“貪”“儉”二字上著墨,使人聯想到清人年希堯的一段醒世教言:“請以貪儉二字醒之。貪不久之名利,而不貪長久之福壽;儉易得之財物,而不儉難得之精神”,這樣是不利于修身養性的(《集驗良方·養生篇》)。只有戒貪崇儉,才利于修德養生。
熊經浴輯注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