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物候·處暑:暑氣衰退 秋意漸濃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8 瀏覽次數:次
處暑是七月中氣,交節時間一般在公歷8月22-24日,這時太陽到達黃經150°。今年處暑交節時刻為8月23日18時37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這表明了“處暑”的含義:夏日的暑氣開始衰退。其天文氣象意義是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南移,輻射減弱,于是副熱帶高壓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南下次數則增多,所以氣溫開始明顯下降。俗諺說“處暑天不暑,炎熱在中午”,即處暑時節只中午熱一會兒,早晚都很涼爽。所以處暑是表示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宋人蘇泂的《長江二首》有“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之句,直接寫出了酷暑過后,對秋涼的感恩之心。
古人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
元稹的《詠廿四氣詩·處暑七月中》:
向來鷹祭鳥,漸覺白藏深。葉下空驚吹,天高不見心。
氣收禾黍熟,風靜草蟲吟。緩酌樽中酒,容調膝上琴。
“鷹乃祭鳥”指老鷹開始大量捕獵小鳥;“天地始肅”指萬物開始凋零,即“天高不見心”詩意;“禾乃登”指農作物成熟,即詩中說的“禾黍熟”。另外,詩中的“白藏”指“秋”,古人把四季配以四種顏色,稱“春為青陽,夏為朱明,秋為白藏,冬為玄英”。
處暑以后,除華南和西南地區外,中國大部分地區雨季走向結束,晴天增多,秋高氣爽。即使有云,云彩也顯得疏散舒卷,而不像夏天的濃云成塊成團。這種云被稱作“巧云”,民間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說,宋代詩人張耒就有“秋高孤月靜,天末巧云長”(《舟行即事》)之句。這正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
處暑還與傳統節日“七夕”靠近(今年七夕是8月20日),北宋詞人秦觀寫牛郎織女忠貞愛情的名篇《鵲橋仙》中有“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之句?梢酝茰y,“巧云”的名稱,可能還與七夕乞巧節有關系。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