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喜慶中國紅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6 瀏覽次數:次
中國人過年,當“紅”不讓。大江南北,處處是耀眼的中國紅。千百年來,中國紅成為中華民族在慶典里的主色調。中國紅,是三原色中的大紅色——是太陽的顏色,是血的顏色,是火的顏色。紅色吉祥,紅色辟邪,這種觀念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存在。中華民族視紅色為平安、吉祥、喜慶、尊貴、熱烈的象征,寄寓百事順遂,逢兇化吉的心愿,綿延地傳遞恒久的喜慶氣息。
唐代時,飲屠蘇酒便成為過年的風俗,為“驅邪”和躲避瘟疫,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用屠蘇草或幾種草藥泡的屠蘇酒,用紅布把渣滓包起來,掛在門框上。清代顧輪在《鵲踏枝》詞中這樣寫道:“昨夜春聲喧爆竹,郁壘門邊,紅出斜幅。臘味登盤嘗已足,檐前更掛風豬肉。”詞中點出了過年時就有紅色的春聯。清康熙年間,通用紅色硬紙制作的賀年片,因為紅色有喜慶、吉祥之意,清人稱之為“紅單”。這象征吉祥的紅色,氤氳著古色豐香的秦漢氣息,延續著盛世氣派的唐宋遺風,沿襲著燦爛輝煌的魏晉脈絡,流轉著獨領風騷的元明清神韻。盡管時代變遷、歲月更迭,中華民族的這種尚紅思想卻未曾改變。
喜慶吉祥的中國紅,不僅閃耀華夏大地,也映襯在歷代詩人吟詠春節的詩句中,如唐太宗李世民在《守歲》詩中寫道:“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大紅燭點燃了,燭花盤繞,喜氣洋洋。唐代楊巨源的“一片彩霞迎曙日,萬條紅燭動春天”,將萬道霞光比作萬條紅燭來贊美新春佳節,何等壯觀。宋代姜夔《元日》詩:“柏綠椒紅事事新,隔籬燈影賀年人。”新春佳節,人們一大早起來祝賀新年,是期望來年生活更加美好。元代詩人趙孟頫在《歲月》中寫出了家家爆竹、戶戶焰火的景象:“柳絮飛殘鋪地白,桃花落地落階紅。紛紛燦爛如星隕,霍霍喧逐似火攻。”宋代席振起在《守歲》中有云:“相邀守歲阿咸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歲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那紅色的蠟燭烘托了幾分喜慶氣氛。老一輩革命家林伯渠的“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若狂。正是今年風景好,千紅萬紫報春光”,寫得有聲有色,把對祖國的禮贊表達得淋漓盡致。
迎接農歷新年,各地還有許多各具特色的尚紅習俗,如溫州人吃年夜飯時,酒席上會用十只朱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盤,叫“十全”。每碗心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紅蘿卜頭蓋在頂端,以討個吉利;福建閩南一帶鄉村過年時,在農戶房門上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廣東潮汕地區正月初一時,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用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彩,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陜北人過年時,用紅線穿上紅棗、谷草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謂之“棗牌牌”,以示避邪祝福;浙江洞頭縣至今還保留了一種叫拜茶的習俗,正月初一早上,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討個吉祥;山西大同每逢春節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里面放柴,上面寫個大紅字條“旺氣沖天”,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這歡度中國年的美好時光,喜慶熱烈的中國紅必將帶給人們無限的希冀與美好!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