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妖魔鬼怪:魔出自梵文 鬼分三十六種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fā)布日期:2016-06-30 瀏覽次數(shù):次
談及文學作品中的妖魔鬼怪形象,或許大部分人首先想起的就是《西游記》,看著唐三藏和四個徒弟一路斬妖除魔,我們也對妖魔鬼怪有了最簡單而直觀的印象。2015年這個暑期兩部國產動畫片《捉妖記》、《大圣歸來》再次借力傳統(tǒng)典籍里的這些形象,狂熱吸金。那古代專著及作品里的妖魔鬼怪像胡巴一樣天生萌嗎?下面就讓我們走進《說文解字》、《禮記》等史籍里一探究竟。
妖 謂之“反物”“精怪”
妖魔鬼怪四字最早出自元代著名文人李好古《張生煮海》中的第一折:“我家東人好傻也,安知他不是個妖魔鬼怪,便信著他跟將去了。” 自此,妖魔鬼怪四字便時常被人們用來形容各種危害人民的邪惡勢力。但說起妖、魔、鬼、怪四個字的來由便可追溯到《說文解字》對此的記載。
按照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妖”的釋義,可分為兩個最基本的意象,一指反常怪異的事物和現(xiàn)象,這也是“妖”最初的含義。《說文解字》中對于“妖”字作出了如下釋義:“地反物也,從示,和神同類。”同時《左傳·宣公十五年》也對“妖”有以下描述:“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民反德為亂,亂則妖災生。”以上兩種說法都明確指出妖為世間反物,反物即為群物失去常性或常態(tài)。此外,《左傳·莊公十四年》中還寫道:“人棄常則妖興,故有妖。”這里所講述的妖就不再是一個準確的實體意象,其中的“服妖”并非指衣服成了精變?yōu)檠酰墙璐吮磉_在對人們衣服裝飾有著嚴格規(guī)定的古代,人們身著奇裝異服,亂了禮制,如妖一般違反常態(tài),以此來貶低此類人群。
相較“妖”的第一種意象,第二種則更為人熟知。“妖”還指自然界中各物所變成的精怪,一般均有實物原形。說起妖,狐妖可能是所有妖類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了。漢以前,狐妖之說鮮有,但晉代之后便屢見不鮮。從葛洪《抱樸子》中狐貍滿三百歲,化為人形,到《西京雜記》中,古冢白狐化為老人入人夢,再到干寶《搜神記》中對狐妖的細致描寫,晉代談狐的各類作品不計其數(shù),甚至日趨成為社會風尚。到了唐代,狐妖題材更是被無限擴充和放大。《廣異志》、《宣室志》連篇累牘,《太平廣記》專錄狐事者達九卷之多。不過此風未能盛行許久,到了宋、明兩期,談狐作品便日漸減少。直至清朝《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等筆記小說大行其道時,狐妖題材才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其中阿紫、辛十四娘、妲己、小唯等均通過嫵媚多姿的外形、性感迷人的舉止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魔 邪惡之能
說起“魔”不得不談及佛教。據(jù)記載,“魔”字最早出自梵文“魔羅”,又在眾多佛經中被譯為“磨”,直至南朝梁武帝時期,人們才因其惱人之秉性而全部改為“魔”字。在佛教中,習慣將一切擾亂身心修行,破壞行善積德的人以及心理活動均稱作“魔”。其中佛教經典《大智度論》卷五中曾對魔有過詳盡而全面的釋義:“問曰:‘何以名魔?’答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 同樣,在古代印度神話及宗教文獻中寫道,世界分為多個層次多個天宇,其中第六天宇的統(tǒng)治者便是魔王波旬。作為第六天宇的統(tǒng)治者,魔王波旬非但未曾為百姓謀福求利,還時常和他手下的魔將到下界搗亂,可謂壞事干盡,搞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因此魔王波旬也被人們視作邪惡勢力的代表,并稱之為惡魔。
雖都為異己的代表,但妖與魔在中國文化中有著些許區(qū)別。縱觀中國的各類文學作品以及民間傳說,妖雖魅惑人心,嬌媚多姿,但卻也時常行善甚至有些妖比人類更懂得存善心行善行。譬如《畫皮》中溫柔善良的小唯,《白蛇傳》中為報恩而獻身的白蛇。但魔在中華文化的概念中卻始終是邪惡的代表,是作為人類的異己力量而出現(xiàn)并存在的。在數(shù)千年外來宗教文化與中國世俗文化的碰撞過程中,外來的“魔”逐漸與中國文化中的“妖怪”合流,并成為文人墨客筆下常用的“妖魔”、“潑魔”、“魔頭”等詞。細數(shù)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神魔小說,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所有的“魔”幾乎都是“怪”,是“妖”,是“精”。如《西游記》中的牛魔王、蛟魔王、鵬魔王,其真身實為牛精、蛟精、鵬精,或稱牛怪、蛟怪、鵬怪。
鬼 非靈乃魄
在妖魔鬼怪四字當中或許“鬼”是最易區(qū)分的了。早在幾千年前,《禮記祭義》中就曾記載:“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之鬼。”“庶人庶士無廟者,死曰鬼。”可見,鬼即人死之后,陽壽殆盡,陽間軀殼已破,唯剩的非實體單元。按照《說文解字 (卷九)鬼部》中的記述:“人所歸為鬼。從人,像鬼頭。鬼陰氣賊害,從厶。凡鬼之屬皆從鬼。”鬼為至陰之物也可稱之為魂,相較“妖”“魔”“怪”而言是一種相對無形的實體。但按照傳統(tǒng)的佛教理論,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把一切眾生分為六道輪回,其中前世今生關系最為緊密的就是靈魂記憶,也因此按照不一樣的靈魂記憶,將鬼分為三十六種。其中人們較為熟悉的有獲身鬼(迦婆離)、食吐鬼(槃多婆)等。
日常生活中,鬼對于人們而言時常被當做一種可怕的神秘力量,甚至大人們還不時以鬼來震懾孩子們。而取自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勾魂使者形象的牛頭馬面是人們最為熟悉的鬼怪了,實則為閻王的兩個鬼卒,分別長有牛頭和馬面故因此而得名。
怪 危害力較低
相較“妖”、“魔”,“怪”的旨意就顯得極為明了和簡單。按《說文解字》中所寫,“怪”釋為“異也”,指自然界奇異怪誕的事或物。莊子曾說“人妖物孽曰怪”。不難看出,妖與怪的初義極為相近,所以人們也常將二者合稱“妖怪”,并用此來指代怪異、反常的事物與現(xiàn)象。在中國古代,人們常將妖怪與各類自然現(xiàn)象甚至是災禍聯(lián)系在一起,通常意義上把妖怪的出現(xiàn)看成是所有災禍即將發(fā)生的前兆,以及天神對人類的警示。《孔叢子·執(zhí)節(jié)》中記載:“若中山之谷,妖怪之事,非所謂天祥也。”《漢書·循吏傳·龔遂》也有寫道:“久之,宮中數(shù)有妖怪,王以問遂,遂以為有大憂,宮室將空。” 無一不證明了在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觀念中,“怪”一直被視為不祥之物,但和“妖”“魔”等比較,其危害力似乎又不及其他。望文生義,“怪”更強調的是其背離常態(tài)的迥異之物。其中,碗子山波月洞的黃袍怪可謂是最為典型的妖“怪”,其真身為狼,后經過修煉法力無邊。
精 集天地靈氣
除去妖魔鬼怪外,還有一類被稱之為“精”的存在。按照《周易·系辭上》所記載:“精氣為物,游魂為變。”唐代孔穎達疏:“云精氣為物者,謂陰陽精靈之氣,氤氳積聚而為萬物也。”可見“精”一向被人們認為集天地萬物之精華,陰陽之靈氣后所形成的超自然精靈。除此以外,精也時常被用來代之將給人們帶來災禍的反常怪異的事物,在該意象中與“妖”“怪”的含義極為接近,因此人們也常用精怪、妖精來代指此類事物。早在晉代干寶的《搜神記》卷十八中就有記載:“明日視之,乃老狐也。自是亭舍更無妖怪。”此處所指即狐貍所幻化而成的精靈。同樣,《搜神記》卷六則記述:“妖怪者,蓋精氣之依物者也”,充分解釋了“精”即集天地靈氣的存在。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栋咨邆鳌分邪咨呔褪切逕挵倌甑纳呔O鄠靼咨邽閳蟠鹪S仙之恩而化身白娘子并與其結成夫妻,從而成就了一段百年佳話。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