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道觀始祖早島天來《解讀老子道德經》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6 瀏覽次數:次
《解讀老子道德經》是日本道觀的始祖早島天來(筆名:早島正雄)大師生前所作。眾所周知老子內容極其深刻,其精華是運用了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早島天來大師,是一位醫者,也是一位道家,他從現代人的視點出發簡要扼要解讀了88章的內容。
序言
早島天來(正雄)
道家思想的基點,不用說是老子所著的《道德經》,又稱《老子》。
老子是個什么樣的人?《道德經》又講的是什么呢?
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老子乃楚國苦縣厲鄉曲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史記》中還記載:孔子請求老子賜教后,對弟子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獸類,我知道它能跑。會跑的可以使用網捉,會游的可以使用釣繩釣,會飛的可以使用箭射。可惟有駕云而升天的龍我不曾見過。我今天見到老子,覺得他簡直就像龍一樣。”
所以,如果老子是真實存在的人物,應該和孔子同時代,是公元前五世紀左右的人。所謂真實存在,一是因為老子的生卒年代不確定,再就是從《道德經》的內容和文體看,并非出自一個人的思想,而是集那時道家思想大成之作。
然而退一步講,即便老子并非實有其人,也不會降低老子思想的價值。相反,與儒教的孔子、佛教的釋迦、基督教的耶穌等產生于主觀思想相比,《老子道德經》產生于集體的智慧而更具普遍性,更貼近真理。老子思想的的核心是“無為自然”,其基本觀點認為:宇宙萬象,包括人的生死,都有必然規律,沒有絲毫人為或主觀改變的余地。也就是說,所謂人類,在宇宙中就像是塵埃一樣微小的存在,人生不過是不可撼動的大自然中的一瞬而已。
但是,人卻不明白這個道理,執念于世間的事情而天天忙碌。人生于無,死后又將歸于無。屬于自我的東西一無所有。如果能悟到這一點,拋棄無聊的榮譽和貪念,人生就會變得更快樂,這才是人生最理想的生存方式。
在日本,老子的思想并不怎么受到重視。與孔子的儒學相比,可以說是受到了冷遇。這是因為,對當時的執政者來說,一切都以儒家為宜。在封建時代的階級社會中,“修身治國”這一套儒學說教很受歡迎,而不會接受“放棄執念,快樂地生活”這種道家思想。
時過境遷,如今道家思想卻開始潤物細無聲地流行。為什么呢,因為今天很多人由于過度享受物質文明的成果而失去了精神家園。何謂人生?何謂幸福?誰都給不出明確的答案。財富、名譽,在人死后都會不復存在。所以,答案不就是健康快樂地活著嗎?這才是人生的基點。這就是道家,這就是老子所倡導的。
的確,老子還活在我們中間,從沒有任何時代像如今這樣重視老子的思想。這本書以一種誰都讀得懂的方式去解讀《老子道德經》,需要說明的是,《道德經》里的“道德”,指的是宇宙中存在著無法人為改變的法則,萬物從道中給予本性(德),但這里的德并不是道德的意思。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
早島正雄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