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勸善書中的慈善倫理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6 瀏覽次數:次
道教勸善書的種類很多,但最有代表性的則是《太上感應篇》,它以“天人感應”和“因果報應”立論,以儒家道德規范和道教規戒為立身處世的準則,以“道”為倫理思想的最高標準,以勸善、行善為根本目標,闡述了諸多倫理思想,是一種勸善型的慈善倫理。
《感應篇》的慈善思想,主要表現在對行善積德的規勸。一方面,從“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思想出發,指出“禍福之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告誡世人,只有積善才能成福,積惡必成災禍。另一方面,又明確指出:世間種種善報皆由積善而得,所謂善行有善報,這是天道的福善。要求人類社會慈心于物、仁愛一切;要救窮濟困,舍己為人;要矜孤恤寡,敬老懷幼;反對非義而動,背理而行。規勸世人樂善好施,關愛社會弱勢群體。
《感應篇》的慈善思想,還表現在對“承負”說的宣傳。指出善惡報應“近報在身,遠報子孫”,即善惡報應是不可避免的,只是遲早而已。而且這種報應不在來世,而是今生或子孫后代。與行善積德的思想相應,善書倡導以仁愛側隱之心利物濟人的慈善行為。它勸導世人要“濟人之急,救人之危”,施醫施藥,代育棄嬰,創辦義學等,以此積累功德,獲致善報。這種善功善行,是道教慈善文化的重要內容,對于道教慈善事業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
下一篇:如何才能家和萬事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