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文明的沖突在春節體現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1 瀏覽次數:次
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早已改變了家的含義,除了家的不變要素,有房子、有親人外,最大的改變要素是,在什么地方工作,以什么職業為生,就能創建什么樣的家。
除夕之夜,在家家戶戶相聚團圓的時候,17歲的小李卻因一場車禍住進了醫院,事發后,家人第一時間將他送到了寶雞市中醫醫院,經過診斷,小李左肩鎖骨骨折,需要手術治療,但讓家人難以接受的是,醫生表示手術需要等到初八正式上班以后。
春節不能做手術,要等到初八正式上班以后才能做,這種現象其實反映的是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沖突,而且這種沖突不止于醫療一個行業,而是貫穿于人們生活的所有方面。春晚的小彩旗曾說,時間是不能停止的。換句話說,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也是不能停的。所以,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沖突的核心便是,生活和工作的停與不停。
從農業文明看春節,其意義在于合家團聚、休息、祈福和重新開始一年的生活。在農耕社會,這種團聚和休息是有很多時間來保證的,以致人們很容易忽視時間和工作(勞作)的存在。因為,在農耕社會每年的年底已經是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沒有什么活可干了,有大把大把的時間用于休閑和聚會。
所以,從臘八開始,就要進入春節的休閑期,置辦年貨、掃塵、貼對聯、年畫等。接下來是除夕夜敬神、祭祖、吃年夜(團年)飯、給壓歲錢、守歲;大年初一迎喜神、初二回娘家、拜年、走親訪友,破五以后鬧社火,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而且,正月十六還要邁火堆、送瘟神。從臘八到正月十六,足足有三四十天的日子是不工作的。
可是,從農耕文明走到工業文明,再到今天的信息文明,現代人的時間再也容不得如此揮霍,因為專業分工的精細與信息時代快節奏的生活模式讓人無法停下來。即便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會在春節的來臨而失效,但生活的是隨時間行進的,也是不能停下來的。人的吃喝拉撒睡不能停下來,因此,服務業也不能停下來;人的生老病死不會因春節而停止,因此醫療行業停不下來;而且戰爭和突發事件往往選擇在節假日發生,如軍人、安全人員的工作也不能停下來。
盡管現代社會配置了值班”這種軟件”來支撐整個社會這臺大機器不要陷入停運,但是,只由少數人值班”的軟件同樣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因為,當有孕婦生產,而且是難產時,大手術就不可避免。甚至,如果有災難發生,這種情況很可能,因為往往樂極生悲,大范圍的工作,如救災和醫療也不可避免。
固然,左肩鎖骨骨折的小李可以等到初八正式上班之后才做手術,但災難發生之時,大范圍和大規模的醫療服務的停擺導致的將是更大的災難。這也意味著,現代社會應當設計和實施更好的措施來應對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沖突。
其實,春節所代表的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沖突更體現在何以為家之上。每年的春節,幾乎全中國人的都要遷徙流動,而且要流動好幾次。有關部門預計,2014年春節客流量達36億人次,比2013年增加2億人,可能再創歷史紀錄。
如此多的中國人春節期間在廣袤的土地上疲于奔命地遷徙,為的就是回家和家人團聚。不與家人團聚就不算過年,也不算春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并非是農耕文明的核心,因為無論中外,無論過去還是現代,與家人和親朋好友團聚才算是過節。
但是,農耕文明的家是固定在一塊土地之上,因此,要過節,必須要回到那塊固定的土地上的家,這顯然是生產方式決定了春節必須回家的程序和做法。而且,社會管理停滯于農耕社會的方式也造成了人們必須回到老家,也即戶籍在哪,家才能在哪。
然而,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早已改變了家的含義,除了家的不變要素,有房子、有親人外,最大的改變要素是,在什么地方工作,以什么職業為生,就能創建什么樣的家。當勞動者離開土地以其他360行為生時,他們能掙錢后就能安身立命;他們能夠在一個地方生存就能在一個地方安家。果能如此,他們就完全沒有必要在春節進行遠距離的遷徙,以實現回家團聚的目的。
但是,戶籍的制約使得他們不能在掙錢糊口和安身立命的地方成家和安家,也就造成了今天以春節為代表的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的巨大沖突。顯然,改革戶籍制度是解決這種沖突的第一步。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