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青道樂,散落民間的文化遺珠
欄目分類:道教音樂 發布日期:2016-06-17 瀏覽次數:次
當地的樂隊在演奏上青古樂,其成員大多數都是老人。
初見76歲的黎基求老人,見其雙腿已有些不便。詢問得知,這是為了搶救他祖先留下的上青道曲,十余年伏案落下的老毛病。黎基求是泰寧上青鄉江邊村格上自然村人,自南宋起,其始祖黎六三在上青結廬修道,至今已有27代。
歷史悠久的古樂
據《八閩通史》《泰寧縣志》記載,早在宋代,泰寧縣就成為南方道教流行的中心區域,并逐步影響和輻射閩西北和閩浙贛山區接合部周邊十幾個縣。這些在泰寧周邊縣、鄉、村流行的道教基本上屬于建寧人黃舜申(號雷淵真人)傳播的清微派道教。這一教派在舉行法事活動中所運用的音樂便是“上青道曲”,有獨唱、齊唱、吟唱的歌曲和吹奏、彈、拉、打擊器樂演奏的曲牌,內容豐富、曲目繁多、風格獨特。
福建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葉明生曾多次深入泰寧研究考證,他認為上青道曲繼承并發展了宋代以來流行于泰寧周邊的清微派和普庵派道教音樂的精華,包括北道曲、道闡腔、南詞、傳統民歌和民間吹奏樂。這其中,大部分唱曲和吹奏樂為泰寧和周邊區域所獨有,成為研究道教史和道教古曲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上青道曲形式上分為經腔(聲樂)和牌子(演奏樂)。經腔又分“誦經腔”和“科儀腔”,“誦經腔”大部分只有誦念,而“科儀腔”又稱“韻腔”,是道曲的主要部分。隨著社會變遷,道壇活動空間不斷縮小,老一輩藝人相繼離世,人亡藝絕,大量珍貴的道曲亟待搶救和整理。
致力搶救的老人
“文革”結束后,黎基求和父親黎世恩開始整理祖先留下的科儀資料,父子倆用了大量的時間回憶和記錄上青道曲的曲調工尺譜,但1993年村里的一場大火,大部分的曲譜化為灰燼。
工尺譜是中國民間傳統記譜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記寫唱名而得名。考慮到工尺譜不易流傳,黎基求日夜鉆研,將工尺譜譯為簡譜。但工尺譜上只有音符,沒有音階和節拍,而黎基求幾乎沒有任何的現代樂理知識,全憑唱腔一句句轉譯過來。
20多年來,黎基求祖上傳下的200多首古曲已經有170余首被譯為簡譜。“剩下的多半是五六分鐘以上的疑難長曲,這些年我的身體大不如前,不知何時能將它們全部譯完。但這是父親的遺愿,我一定會努力將它們譯完!”說著說著,老人的眼眶濕潤了。
黎基求的努力漸漸為外人所知,泰寧本地不少民間音樂愛好者自覺加入到上青道曲的吹奏和傳播隊伍里來。今年50多歲的肖利平是其中核心成員,這些年來,他一直在當地尋找樂師,還多次自費到外地觀摩和學習古樂演奏方法。他告訴記者,組建一個古樂吹奏班子需要不少樂師:高胡、二胡、中胡、笛子、嗩吶、古箏等。眼下,16個人的演奏班子僅有笛子手是一個年輕女孩,其余都是上了年紀的人。
“現在的孩子在培訓班里學的都是鋼琴、提琴等西洋樂器,學中國樂器的越來越少,等我們這一批人老去,誰來吹奏這古樂?”肖利平說,現在只要縣里有需求,他們二話不說立馬組織演出,為的就是讓更多的群眾了解上青古樂,希望就此吸收到新鮮血液。
申遺路上
如何更好地挖掘與保護上青道曲,讓它登上更大更廣的舞臺,僅僅依靠當地民間的草臺班子顯然遠遠不足。
2010年,以黎基求記錄整理的上青道曲為基礎資料,泰寧將上青道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范疇。但由于以宗教音樂為名申報的局限性,未獲通過。擱置幾年后,今年,泰寧有關部門組織力量重新成立了非遺申報小組,并得到省藝術研究院的支持。在專家建議下,以“上青古樂”的名義準備再次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申報工作正在進行中。
從事泰寧非物質文化研究的縣文化館干部楊志民告訴記者,現存上青道曲不僅僅是道樂,亦屬于民間音樂的范疇,大部分都是群眾喜聞樂聽,與民間民俗、婚壽喜喪、群眾文藝活動密不可分的傳統曲目,對當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泰寧梅林戲有深遠的影響。楊志民說,上青道曲的精髓,是在泰寧上青這一地域所特有風俗、語言及特定語境條件下形成的道教音聲韻腔,如今如何保留這份獨有的韻腔成為一大難題。
“傳承太難,年輕人根本不愿意學,上青道曲的唱腔韻味不是三五年就能學會的。”楊志民感嘆說,眼下,縣文化館正考慮利用縣廣電局的錄音棚,協助黎基求將上青道曲的唱腔錄制下來,作為資料。省藝術館也曾建議,若條件允許,可協助組織泰寧上青道樂團隊在福州三坊七巷做專場演出,擴大其影響力。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