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祖西行——西行札記(三十九)
欄目分類:道教動態 發布日期:2016-08-20 瀏覽次數:次
山東萊州市城東10公里處有一座海拔并不高的山,它的名字叫大基山。此山呈半環狀,四周群峰環抱,故又稱掖山。《掖縣志》:“掖水出焉,中為邃谷曰道士谷,劉長生修真處也”。這里是全真七子劉長生(1147—1203)的家鄉,他于1198年在大基山谷中修建了昊天觀。
遠看這座山沒有什么特色,一進山谷才發現此處別有洞天。山下有湖,湖邊有道院,山谷中綠蔭如茵,樹木參天,這里是難得的清修之地。重陽祖師的七個子都諳熟詩書,精于書法,他們平時在這里談經論道,吟詩作賦,山里留下了許多詩文和石刻。
我們拜謁了七真殿,院子里還有一眼清泉,泉水很旺。院中的兩通石碑引起了我的興趣,《道教源流寶經》,它對于研究道教的發展歷史脈絡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拾階而上,行不多遠,抬頭望見昊天觀掩映在參天古木之中。昔人已去,唯有古觀留存。殿前的那塊石桌,當初的七子可否在此品茶論道。沿山路盤旋而上,一路上有樓有亭還有幾處大殿,錯落有致,層次分明。上到山頂,回身遠望,竟然發現對面山峰的半山腰處還有一座高塔,塔下還有一處道院。走了大半天的路,人已累得氣喘吁吁,看見了對面山腰間的景致,讓人又有了前行探訪的動力。
丘祖1191年從陜西重陽宮回到家鄉,在他的號召下修建了太虛觀,四方道眾云集在他的周圍,信眾日盛。丘祖教化信眾,設壇齋醮,他經常徜徉在萊州昊天觀、濰坊玉虛觀和棲霞太虛觀。
1219年四月他來到昊天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小小的大基山昊天觀一時間竟然在成了諸國關注的焦點,幾個國家的使者爭相前往的地方。八月李全和彭義斌兩人奉南宋皇帝之命前來請丘處機出山,隨后金人也奉其主之命前來召請,12月劉仲祿帶來了成吉思汗的召書。大家都覺得丘祖的選擇應該非金非蒙,誰知丘祖看了成吉思汗的召書之后,竟然應允了這位蒙古大汗的召請。
丘處機的這一選擇決定了全真教的命運,前途無法預知,只有走下去才能看清前途。此時全真七子碩果僅存丘處機,振興全真教的重任就落在他一個人的肩上了。
劉仲祿尋訪丘祖頗費周折,1219年5月1日奉成吉思汗之命從新疆額爾齊斯河畔出發,一行人走了七個月才來到了山東。當時的山東為南宋控制,南宋與蒙古是盟國。劉仲祿在益都府安撫司官吳燕和蔣元的引見下見到了丘祖的高足李志常。李志常又帶他到濰坊見到了尹志平,三人一同到大基山昊天觀拜見了丘祖。
1220年正月18日,73歲的長春真人丘處機帶著他的十八個弟子離開了昊天觀,2月初到達濟陽。
劉仲祿和丘祖一行必須經過河北才能到達蒙古人控制的燕京。河北當時被金人占據,金國與蒙古是敵對國家,要經過河北諸地只有靠武力強行通過了。于是劉仲祿率兵直取衡水的深州和武邑,隨后他又安排人在滹沱河修了一座橋,丘祖一行這才順利到達燕京。
我們攝制組一行由萊州到濟南,然后直奔河北省趙縣。
金大定十五年(1175),郝大通于趙州行乞時突有所悟,于趙州橋下苦修六年,人稱“不語先生”。
我們到趙縣的時候正好下雨,陰雨連綿的趙州橋倍顯凄涼,瓢潑大雨在橋面跌碎成水花,水順著橋面滾滾而下。雨滴敲打著橋面,水花四起,行走在橋上,褲腿一會就全濕了。雨下得很大,橋下的河水明顯漲起來了。想當年華山派祖師郝大通穩坐于趙州橋下,形同槁木,心如死灰。河水上漲,漫過膝腰,他不為所動,最后竟然安然無恙。
丘祖于1220年2月22日到達燕京,他們一行過盧溝橋,由麗澤門入宛平城。
離開趙縣的時候天一直在下雨,路上就擔心盧溝橋那邊的天氣。老天有眼,到了盧溝橋的時候,西沉的太陽破云而出,永定河上的盧溝橋沐浴在夕陽余輝下,莊嚴雄壯的身軀倒影水中,如水墨畫般的美景將人帶到遠古的回味之中。
傍晚時分,夕陽在天際間留下一抹紅暈,宛平城的上空一輪明月若隱若現,盧溝曉月,多么富有詩意的情景。大雨初晴,凹凸不平的橋面上還有積水,天邊的余輝在積水上灑下點點金光。
這座修建于金代的古橋曾讓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崇拜不已,稱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石橋。橋上有501只形態各異的石獅子,它們在默默地守護著京畿門戶――宛平城。
流逝的歲月在石頭橋面上留下了斑駁陸離的身影,一座古橋記錄了一部中華民族的滄桑歷史。
中國道教協會特別委托陜西德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拍攝大型紀錄片《丘祖西行》,《丘祖西行》劇組與道行天下網攜手將西行路線上拍攝花絮及時在該網站和本公司的微信平臺播出,給大家一個先睹為快、感知西行之路的機會。預計本片將在2016年春天在《中國網》上播出,屆時敬請關注。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