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明目清心的苦
欄目分類:道教動態 發布日期:2016-08-20 瀏覽次數:次
苦菜
苦筍
苦蕎餅
苦菜
布朗族是云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滇西南。有著農耕傳統的布朗族人,不僅善于種植旱稻、玉米、茶樹,還能充分利用群山中的植物資源。雞爪菜、苦涼菜、苦茄、苦籽果等性苦、清涼的野菜,是布朗族人家常見的食品。
這些清心明目的苦菜,還從餐桌走進布朗族人的精神生活,具有了多重文化內涵。比如,布朗族青年男女相戀時,他們之間往往有這樣的問答——
男:“姑娘,今晚你家吃什么菜?”
女:“我家今晚吃苦菜(意思是,我老時你可還喜歡我)。哥家今晚吃什么菜?”
男:“我家今晚吃刺菜(意思是,想姑娘很久了)。姑娘,你好好說,談好了,我來你家養豬喂雞、做飯菜,樣樣干。”
女:“阿哥!你也好好說,談好了,我會給你家老人捏背、洗澡又舂米……”
生活在西南山區的很多少數民族,都有吃苦菜的習慣。苦菜適應性很強,在田間、路旁均能生長。它不但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還有清熱解毒、消炎明目等醫療作用。
苦筍
陽春三月,萬物復蘇,哈尼山寨的苦竹筍爭先恐后地鉆出土地,努力向上生長。苦竹用途廣泛,具有去熱清毒之功效的苦筍,則是哈尼族人餐桌上的美味。
云南省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金水河鎮,有一片方圓幾十里的“苦竹林海”。當地人會在春季舉辦苦筍節,邀請親朋好友到哈尼山寨品嘗苦筍。在挖苦筍的同時,哈尼族人并非涸澤而漁,而是根據苦竹長勢,挑出生長過密的苦筍食用,以便于留下來的竹筍茁壯成長。
瑤族、傣族等許多南方民族都有食用苦筍的習慣。瑤家人喜歡把新鮮苦筍去皮后浸泡兩天再食用,少了些許苦澀的鮮嫩竹筍,清炒、煮湯兩相宜。
傣族人吃苦筍最講究佐料。被稱為“南秘”的佐料,或是用魚、蝦、螃蟹等河鮮制成,或是用西紅柿制成。鮮嫩的苦筍,蘸上滋味濃郁的“南秘”,回味無窮。
苦筍含有粗纖維、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營養豐富,且生長環境無污染,是上好的綠色食品。
苦茶
“苦”是云南飲食獨特的一味。云南菜有苦味,茶也有苦的。苦茶是佤族人的日常飲料。佤族人世代好飲茶,而且喜歡飲釅茶(濃茶)。由于每次投入的茶葉多,水量少,熬煮出來的釅茶水,味道極苦,故稱之為苦茶。
佤族人燒苦茶,方法很別致。先將大葉綠茶用鍋烤成黃色,當茶香四溢的時候,再放入底大口小的小陶缸里,注入清水,用炭火煎熬。水不多放,熬到茶湯呈黑紅色方可飲用。中午在田邊地頭喝上一碗苦茶,能提神醒腦;晚上圍坐在火塘邊喝上一碗苦茶,能解渴去乏。
苦蕎
“世界苦蕎在中國,中國苦蕎在涼山。”苦蕎在云貴川和黃土高原廣為種植,而涼山則是世界苦蕎起源中心和遺傳中心。
涼山彝族是最早種植和食用苦蕎的民族。彝族古籍《勒俄特依》、《事物起源·蕎》、《物事紀略·蕎的由來》等,都記載了彝族先民發現和種植苦蕎的歷史。《彝族古歌》中說:“人間最偉大的是母親,莊稼最古老的是苦蕎”,“人間母為大,糧食蕎為王。” 在涼山彝族人的觀念中,苦蕎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人們不僅把它作為果腹的糧食,還賦予它豐富的象征意義。
苦蕎是自然界中非常少見的藥食兩用作物。隨著對苦蕎營養、藥用價值研究的逐漸深入,苦蕎茶、苦蕎面等苦蕎食品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