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默執導魔幻舞臺劇《勞山道士》 精準表現道家文化
欄目分類:道教動態 發布日期:2016-08-19 瀏覽次數:次
北京電影學院“北影新青年戲劇工坊”作品、國內首部魔幻舞臺劇《勞山道士》將于本月14日獻禮北影校慶演出,并將于21日在國家話劇院先鋒劇場首演。今日上午,該劇導演張默、主演卜宇鑫接受了 中新網 記者的采訪。張默表示,《勞山道士》是全新的融入魔術因素的舞臺劇,而非魔術秀;該劇尊重傳統文化,力求舞臺上每一個和道教有關的細節有跡可循。
取名回歸原著 道童形象塑造更飽滿
《勞山道士》故事來源于清代志怪小說集《聊齋志異》,講述了原本生活悠然自在的王七,因取財無門便想得道升仙,求道中途誤入道家勝地三清觀。本想學些不勞而獲的“仙術”后溜之大吉,沒想到卻偶然發現了道觀中的秘密,偷學不成,反被卷入其中。
為何將這樣一個古老的故事搬上舞臺?張默坦言,自己上學時就很喜歡看木偶動畫片《嶗山道士》,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作品很感興趣,現在也在做相關的影視劇作品,產生了將名著搬上舞臺的想法。“我從《聊齋志異》近500個故事中選出了10部有魔幻因素的作品,準備做一個魔幻舞臺劇系列,《勞山道士》是其中之一。”
相信不少人看到《勞山道士》這個劇名,都會產生疑問,因為很容易聯想到1981年的熱播國產木偶動畫片《嶗山道士》。這部動畫片同樣取材于《聊齋志異》,而二者為何劇名不同呢?張默告訴記者,《聊齋志異》原著中作品名稱即為《勞山道士》,并沒有具體說是哪個山、在哪個地方,舞臺劇的取名只是回歸原著罷了。
與動畫片不同的是,舞臺劇在保留故事主線的前提下,將道觀里道童形象塑造得更為飽滿生動,將其性格、背景等都做了豐富,而動畫片道觀里的道童形象較為單一。
到道觀采風 精準表現道家文化
前段時間,另一部道士題材作品——電影《道士下山》獲得很大關注,但也遭到了道家協會會員的批評。張默稱,藝術創作會有主創的藝術欣賞、感受在里面,可能會跟專家的想法有一定偏差,這次創作《勞山道士》也有過這樣的擔心。為此,他專門帶領劇組成員到白云觀考察,邀請觀內道長為劇組服裝、造型做參考。
“所有演員都在道觀學習作揖、打坐等基本動作和《九字真言》等咒法,力求吻合經典、尊重傳統文化,保證舞臺上出現的每一個和道教有關的細節有跡可循。我們充分尊重道長們的意見,演出時還將邀請他們來看劇,”張默說道。
在張默看來,道家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精髓,引導人們向善、修身養性。“雖然《勞山道士》喜劇元素貫穿全劇,但越演到后面,那種凈化心靈的感覺就越強烈。”
融入魔術因素 但非魔術秀
作為國內首部魔幻舞臺劇,《勞山道士》將舞美常規置景和魔術置景兩個層次進行了銜接,全劇中貫穿30多種魔術。青年魔術大師、非遺傅氏幻術第四代傳人傅琰東既是該劇主演也是魔術指導,其他演員也幾乎都參與魔術表演。“但是,《勞山道士》所呈現出來的仍是以舞臺劇為主,而非魔術秀。它是全新的有魔幻因素在內的舞臺劇,魔術完全融入舞臺劇及角色,一氣呵成,”張默介紹。
“除傅琰東外,其他演員都是現學的魔術。這多虧了兩個團隊的通力配合。傅琰東所帶領的魔術團隊跟我們學演戲,我們的演員團隊跟他們學魔術”,張默補充道。
卜宇鑫:通過戲劇舞臺積累能量
《我為喜劇狂》第二季亞軍卜宇鑫在劇中飾演“王七”一角。他告訴記者,他在劇中除了運用一些平常的喜劇手法,還有一些特別的搞笑方式。他坦言,表演過程中,體力對自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排練前期,因為魔術道具沒有到位,基本上都是憑借想象力進行“空排”,與道具磨合時間短,也是劇組遇到的困難。
“參加《我是喜劇狂》之前,我就是一名話劇演員,雖然通過《喜劇狂》讓自己的創作和演技獲得了觀眾的認可,也增加了知名度,但還是想繼續在舞臺上表演下去。但是,王勁松老師也講過,‘演員通過戲劇舞臺來積累能量,積攢到差不多的時候就要到鏡頭前去釋放’,我也會走到鏡頭面前的。”卜宇鑫這樣規劃自己的未來。
據悉,該劇還邀請到張藝謀、馮遠征、王勁松等藝術界大咖擔任顧問。10月21日至25日,該劇將在北京國話先鋒劇場進行演出。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