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語境下國學傳播如何吸睛與撥亂
欄目分類:道教動態 發布日期:2016-08-19 瀏覽次數:次
“新媒體語境下的國學傳播”高峰論壇現場
2015年8月6日,近200名學者名流與媒體精英齊聚千年學府岳麓書院,出席鳳凰網國學頻道上線儀式,并參加“新媒體語境下的國學傳播”高峰論壇。著名學者、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郭齊勇、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朱高正、鳳凰網總裁李亞、文史作家十年砍柴、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副總編輯賀大為等分別作主旨發言,探討新媒體語境下國學傳播的現實尷尬與傳播策略,并進行了熱烈互動。傳統學者與媒體新銳的交鋒碰撞,讓現場觀眾大呼過癮。
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郭齊勇
郭齊勇:“國學熱”需學界和媒體聯手“撥亂反正”
新媒體與國學是什么關系?國學對于我們來說有什么用?郭齊勇教授認為,至少有兩點:一是我們覺得有趣、好玩,國學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東西,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人生不至于太過單薄。二是國學對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它至少可以使我們的身心健康。
在談到國學的大眾傳播時,郭齊勇指出,媒體或者新媒體對于國學來說,也是一把雙刃劍。因為國學的研究要體現系統性,需要坐冷板凳;而新媒體比較注意吸引眼球,它有一點碎片化。新媒體喜歡“炒熱”,在冷和熱之間,新和舊之間是有張力的,所以國學的傳播要利用好新媒體。現在的國學熱比較魚龍混雜,好像什么人都可以講國學,什么人都是國學大師。今天的國學熱,實在是需要我們的新媒體,需要我們的學界給予一些指導、給予一些撥亂反正。
有網友提出,國學在民間的需求量大,這類人群如何學習國學?對此,郭齊勇認為,我們還是要“正講”國學,現在很多都是歪講、俗講,甚至斜講。我們“正講”國學,對孩子們來說,對廣大國民來說,想從中要受益,就必須上升到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 另外一方面,盡管現在國學有一些亂象,但也要有樂觀的態度。我們希望有更多坐冷板凳的人來做研究,但也不反對有人通過新媒體把他們的研究成果傳播出來,因為現在是多元化的時代。
現場一位鄉村小學老師的問到“小學生如何更好地開展國學課”,郭齊勇教授結合自己教孫女的體會,建議多小孩子多采用寓教于樂、圖文并茂的方式,讓他們學一點點唐詩宋詞,學一點蒙學、四書的東西。他認為小孩子不存在什么碎片化的問題,讓他高高興興地讀一點故事就非常好,比如《史記》、《論語》里邊便有大量的故事,編一些給小孩子學,從故事中學習做人。低齡兒童的國學教材,要強調怎么引人入勝,盡量短小有趣。至于初中、高中生的國學教育,則是另外一個層面。
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朱高正
朱高正:新媒體有條件讓國學更好玩
在論壇現場,朱高正的發言時不時引起觀眾大笑。這位曾經在臺灣政壇“翻江倒海”的學者,思想犀利,語言幽默。開場白就出語驚人:“我覺得岳麓書院和鳳凰網的搭配真是絕配,為什么?因為我們岳麓書院號稱千年學府,想來也是我們姓朱的老祖宗設立的書院,鳳凰網作為新媒體大概只有20歲而已,剛剛要成年而已,一個千年學府和一個年輕小伙子結合在一起做弘揚國學的事。”“現在國學有亂象,鳳凰網和岳麓書院共同做國學頻道,我覺得對導正視聽有很大的作用。”
對于在新媒體時代開辦國學頻道,究竟有什么好處,朱高正表示:國學要玩,要寓教于樂,只有新媒體才有這個條件,讓大家在不知不覺當中就走進國學的平臺。
有網友提問:如何把國學專家的東西以最快捷通俗的方式傳播給大眾?對此,朱高正說,首先是在高校從事研究工作的人員要自己做檢討,他以《易經》為例:“據我所知,在高校里面教《易經》的人,自己不會算卦。但是我的經驗,我在教人家易經時候,如果有兩三天的課,一定有半天教他怎么算卦。現在在高校教書的人說算命、卜卦是迷信,這是錯的,這樣的話就和民間沒辦法溝通。我在臺灣每年都有人邀我去卜卦,我都會告訴他們別人都是拿自己最私密的事來問你,所以一定要培養良好的品德,不要利用別人的私事來敲竹杠,不然將來你走了,朱熹老祖是不會原諒你的。”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院長朱漢民
朱漢民:要將國學傳播到大家心中去
作為本次論壇的主持人,朱漢民教授結合岳麓書院與鳳凰網合作的體會,暢談傳統文化走出山林進入尋常百姓家的意義。他指出,從歷史上看,有讀書人就一定有寫書人,有教書人,有印書人,有一系列圍繞書這個媒介來建立的文化。中國這種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與傳承模式,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造就了非常獨特且影響廣泛的東亞模式。這個模式在古代,往往通過書院來傳播,而過去的傳播就是讀書,然后講書、討論。
朱漢民表示,岳麓書院從古至今一直是“活的書院”,在當下,除了做專業研究之外,還要像當年的朱張會講一樣,把儒學文化傳播到民間去。而現代新媒體有著非常大的傳播力度,國學研究者可以借助這樣的渠道,特別是像鳳凰網國學頻道這樣的平臺,將真正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東西,傳播到大家心中去。
鳳凰網總裁李亞
李亞:網絡個人主義時代更需要國學智慧
鳳凰網總裁李亞首先講了一個小故事:十多年前在美國生活時,看到四個老外在自由廣場打麻將。這讓他意識到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實用性與趣味性的東西具有天生的優勢。同樣,在當下網絡化的個人主義時代,我們看到很多“審丑”的現象,越是有爭議,或者越是出位、反理性的東西,越容易得到最大傳播。
這種網絡化的個人主義,造成了理性價值不被重視。由于法制、宗教、道德力量等還有待健全,當下社會還在以一個相對比較包容,甚至比較雜亂的態度面對它。大到各種各樣的腐敗現象,小到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的各種掙扎、焦慮,多元挑戰交織在一起,在這種時代,以中國國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對時代、社會以及每個個體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智慧來源。
要解決時代對傳統文化的需求,新媒體的技術手段固然在傳播上優勢,但也存在風險或陷阱。鳳凰網和岳麓書院的結合(創辦國學頻道),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開端。盡管無法避免情緒化、娛樂化、碎片化的大時代背景,鳳凰網還是希望在這樣的時代,去做思想與智慧的傳播者,去做品質內容的提供者,并且提供一個多元的意見的對話平臺,提供一個多技術和多元合作的傳播體系,傳播有價值的東西。岳麓書院和鳳凰網的合作是一種時空的結合,本身能夠挖掘出來的潛力就非常大。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僅是面向世界的,也包括對過去歷史的開放,這種空間上的對外開放,和時間上面對古老文明的開放,能夠為古老民族的復興進一步帶來源源不絕的力量。
著名文史作家十年砍柴
十年砍柴:古圣先賢都是傳播學大師
作為伴隨中國網絡迅速崛起的新銳人氣代表,文史作家十年砍柴認為,孔孟等古圣先賢都是傳播學大師,如果不懂傳播,他們的東西是不會有影響力的。國學價值的傳播又大體有三種方式:一種是聚合性的傳播,如岳麓書院朱張會講;一種傳播是點對點的服務,像曾國藩家書;第三種是大眾型的傳播,如評書等。
網絡時代的今天,真正能夠把國學傳播的,是新媒體,這種全媒體的傳播方式才是經典。十年砍柴結合自己體會談到,從2002年開始上網,他給自己的定位是“網絡時代的傳統讀書人”。自從有了網絡以后,不難發現,中國傳統文化在民間確實一下子復興了。
談到鳳凰網和岳麓書院的結合,他說:“大家說是絕配,我們楚人的圖騰是鳳凰,‘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鳳凰落到岳麓確實是很有意境的,這是大吉之象。”
有現場觀眾問到“古代國學傳播有哪些途徑”,十年砍柴認為,今天講到所謂的互聯網+,互聯網是手段,最終落實還是人來做,還是回到那句話,唯有源頭活水來。源頭要好,就是大家、賢達要有好的東西,在傳播過程中,途徑多樣,傳播者要知道哪些好、哪些不好,要搞市場匹配。現在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很多傳播者都不懂,所以往往在國學市場,形成劣幣驅除良幣。傳播者不懂,最糟的東西在傳,污水在流,所以源頭的水被污染了,這是我們新媒體的責任。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副總編輯賀大為
賀大為:國學傳播與研究是兩個維度更關注草根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副總編輯賀大為在發言開始,即自報家門,以湖南大學畢業生的身份向朱漢民教授行弟子禮。談到國學傳播和研究的關系,他認為,這是兩個維度:研究是精英思維,傳播是草根思維。從傳播的角度來講,他更多關注平民草根。
賀大為以自己外婆的一生經歷為例,認為像她一樣的許許多多平凡人,一生即使見證過很多大事件,卻遺憾沒留下任何痕跡。但互聯網時代,沒有國界、沒有邊界,任何一個網民,都可以在山溝溝里第一時間看到全球大事。互聯網、新媒體,特別是移動互聯網不斷交融。90后被稱為“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每天上網看新聞、帖子,然后回復,其實在不知不覺中間,已經把個人生活的點滴見聞感受,在云端、在服務器上存儲下來了,這種記憶不僅是個人的記憶,也是全民的、民族文化的。
至于新媒體對傳統文化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他認為,技術的改變可能是潤物細無聲的,不是一點點技術可以改變我們的行為方式。與此同時,文化也在不知不覺中以一種新的方式生長。因此,像岳麓書院與鳳凰網,這種傳統書院和新媒體的結合,相信會做出非常具有開創意義的大事。(采寫:)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