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厚重清秀當此游 摘自《 中國城市報 》
欄目分類:武當動態 發布日期:2018-08-16 瀏覽次數:次
為了更好地保存石刻文獻,從2016年開始,十堰市檔案局與武當山特區文物宗教局聯合,制作武當山石刻碑文拓片。近日,武當山石刻碑文拓片移交儀式在武當山舉行,標志著442幅武當山拓片制作完成。 此前我們也制作了一些拓片,但規模沒有這次大。武當山特區文物
解筱文 《 中國城市報 》( 2018年07月30日 第 18 版)
中國歷來不缺少名山,道教崇奉的“五岳”,“黃山歸來不看岳”的黃山,“匡廬奇秀甲天下”的廬山等等,是今天人們眼中真正的名山。貌似武當山只是一座二流的名山,被這些世界級名山遮擋,只好靜靜地,也略顯神秘的,隱逸于湖北西北部。
其實不然,若將時光向后流轉千百年,武當山絕非一座凡山。自東漢誕生以來,歷代帝王曾在武當山舉行過很多盛大的封山儀式,讓此山極負盛名達千年之久。
城外傳奇福地
早在唐代,武當山就被列為“七十二福地”的第九位,李世民曾在此敕建五龍祠;宋代,諸帝虔祀真武,屢封尊號,將武當山作為“告天祝壽”的重要場所;元代,元成宗封武當山為“武當福地”;明代,武當山被皇帝封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位居“五岳之冠”。
今天,少了古代香客、隱士、道人般拾階探奇的過程,更多的卻是汽車、纜車快速引領,直觀其山的快捷。攀升在奇秀險峻的山巒間,行走在歲月洗練的古道上,置身在云霧繚繞的仙境中,看坐擁丹江口,倚身神農架,北接秦嶺,南通巴山,縱橫八百里的武當山,在幻真幻夢間遨游,塵世所困,瞬間就被這清新醉人的山氣蕩洗一凈。
“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導游娓娓道來武當山的今生前世,用心介紹“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南巖、玄岳門、太子坡、金頂等勝景風采,環指比五岳之首的泰山還高80米,被譽為“一柱擎天”的主峰天柱峰及四周群峰,讓我感受武當山“萬山來朝”的王者奇觀,體悟鼎盛時代“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至尊景象。
對于大美武當山,明代著名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贊嘆:“氣吞秦華銀河近,勢壓岷峨玉壘高”,宋代書法家米芾揮毫寫下“第一山”。行游見聞,漫步思索。我在想,歷朝歷代在此隱居修道者不計其數,傳奇故事精彩紛呈。
“一水”話同源
不來武當山前,只略知600年前武當山與北京“山同脈”,而不深知600年后的武當山與北京“水同源”。
說到這里,不能不提到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有著千載春秋的“文明古城”——均州,也就是今天丹江口市均州鎮所在位置。長久以來,武當山就坐落于均州境內,山下廟宇與此城自然相接。
歷史演化,山河更徑。1952年10月,毛澤東在視察黃河時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成為了南水北調戰略的初始構想。
1958年,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開工,湖北、河南兩省所屬17個縣的10多萬民眾,開始實施漢江截流。1967年丹江口水庫蓄水,倉促間,均州及武當山部分宮觀永遠長眠于漢江河底。
2005年,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工程動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面實施。之后,丹江口水庫的大壩不斷加高,由原來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水位從157米提高到170米。由此,淹沒上游144平方公里,34.5萬人背井離鄉,數百家企業關閉、停產、轉產……
2014年12月,長達1432公里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每年95億立方米的國家Ⅱ類飲用水澤潤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市,其中年12.4億立方米進入北京,相當于再造了一個北京密云水庫。
作為由北京而來的人,站在武當山北麓,凝視丹江口上游的太極湖,面對山水輝映,陰陽融合,化生萬物的情景,不免心生感動。
山為陽,水為陰;北為陽,南為陰。采武當之仙氣、擇漢江之正脈、融南北之精華的涓涓水流,由南至北,自西向東,澤被北方,普惠眾生,潤化帝都賢達,進而可能道化國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該是一種怎樣的機緣暗合,怎樣的潛滋暗長,怎樣的出神入化。(作者系自由撰稿人、媒體評論員)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
上一篇:442幅武當碑拓制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