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學舉辦“道教—基督教對話”研討會
欄目分類:道教動態 發布日期:2016-07-31 瀏覽次數:次
道行天下訊 近日“道教—基督教對話”研討會在中央民族大學召開。來自國內外的十余名道教、基督教及宗教對話學者參加了研討會。各位與會學者分別就自己的研究領域發表了主題演講,并進行了討論。
這次會議由中央民族大學比較經學與宗教間對話創新引智基地主辦。在開幕致辭中,基地主任游斌教授指出,基督教與道教在東西方宗教中是兩種最為接近的宗教,兩者在世界起源、終極實在、圣書意識、人性、圣事理論、政教關系以及心性學等問題上有著眾多的相通之處。游斌認為,道教與基督教之間的對話可能是“修己安人”理念的最好體現。通過跨越邊界的深度學習,基督教與道教的對話能夠有益于雙方,實現本土化與全球化的雙向互動。它有可能同時實現基督教和道教的“雙重復興”,即對基督教而言,通過與道教對話,實現基督教的中國化;對道教而言,通過與基督教的對話,實現道教的世界化。
在研討會上,來自美國普度大學的喬納森·培提發表了主題為《道與Q:早期道教經典與基督教經典的比較研究》的演講。喬納森認為,道教的某些經典也可以借鑒基督教《圣經》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他認為,利用《圣經》文本研究的方法研究道教的經典,可以更好地厘清其寫作的背景及成文的過程。其他與會學者對此表示贊同,并指出,這一觀點可以為道教經典的研究提供另一種視野,注入新的血液。來自加拿大女王大學的詹姆士·米勒則將基督教的“基督顯容”與道教的《紫陽真人內傳》做了有趣的比較性閱讀,從中分析基督教和道教中的不同身體觀和修養論。由此,他還探討了以道教來注釋基督教文本的可能性,從而邁向一種跨越道教與基督教的比較神學。
來自中央民族大學的宗教學博士郭碩知則以天主教的“告解”圣事與早期道教的“三官手書”為例,對兩種宗教傳統的宗教儀式方面進行了比較。他指出,在兩種宗教傳統中,“罪”的概念有相當重要的神學含義,并且與信徒的宗教生活緊密相關。兩種宗教傳統也都對“罪”有所闡釋,并提供了一定的宗教儀式,讓犯罪的信徒可以認識并補贖自己的罪,且與信仰對象重歸于好。天主教的“告解”圣事和早期道教的“三官手書”均屬于“謝罪”的宗教儀式,并都在各自的宗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他指出,盡管兩種宗教傳統的宗教儀式在表現形式上有所不同,但他們有相似的神學意義;盡管信仰對象不同,但都表達了對神圣生命完整性的訴求。來自中國道教學院的崔理明道長則從本源、救拔與修煉等幾個宏觀問題上對基督教與道教進行了比較與分析。他認為,基督教與道教雖有眾多的不同之處,但更多的是相同之處,兩者雖然用了不同的名稱,但終極實在實是一個。來自意大利的莫妮卡·羅曼諾以《圣經》翻譯中的“道”為例,分析了不同譯者在翻譯英文Word和Logos一詞時選擇的中文語匯,并采用社會學的問卷調查方法,對中國讀者的文化偏好和宗教理解進行研究。
據悉,本次研討會是中央民族大學比較經學與創新引智基地的系列學術活動之一。
自2011年基地創立以來,已經逐漸探索出一個多層次、多路徑的學術活動模式。該基地還建立起了“比較經學會讀班”,在實踐層面上對比較經學的原則與操作進行檢驗;創辦了《比較經學》半年刊的學術期刊,力圖成為各宗教之經學傳統之比較、對話的重要學術陣地。比較經學與宗教間對話創新引智基地希望能夠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方式推動宗教對話,促使各宗教間相互理解,最終達到各宗教共榮的局面。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