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義利觀:義以為上
國學資訊2016-07-20
重德是中華文化深厚綿長的傳統。由此,中華民族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高度注重克己修身的自覺。這在集中討論道德與利益關系的儒家義利之辨中得到鮮明體現。義利之辨是儒學的核心論題之一,也是近代以來受誤解最多的問題之一。時至今日,不僅對其完整內涵的闡釋不充分,而且將其基本精神歸結為義利對立、認為儒家義利之辨提倡以義取利等誤解也時有出現。本文擬對其基本內涵與意義做出闡釋,并對一些典型的誤解做出辨析。儒家義利之辨包含了四方面的…
-
論中國現代美學與儒家心性之學的內在聯系
國學資訊2016-07-20
一 中國現代美學是否存在與傳統思想文化的歷史連續性? 總體上看,近三十年學界對中國現代美學思想的研究基本沿襲了如下觀點:中國現代美學是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這種碰撞主要表現為,接受了西方美學,然后以之闡釋中國傳統思想材料以及文學藝術。這個觀點有其合理的一面。一般而言,中國現代美學乃至美學這個詞,都是在西方學術思想引入中國之時引進的,明顯受到了西方學術思想的深刻影響(這里暫時不考慮一個時期某些西方美學思想經由日本這個中…
-
光明論壇·溫故: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
國學資訊2016-07-20
在不久前閉幕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古語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一句,來說明謀求新的發展必須確立新的發展理念,突出強調了發展理念之于發展的重要性。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這句話出自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張子正蒙注》。《張子正蒙》是北宋思想家張載的代表著作,其原文是循天下之理之謂道,得天下之理之謂德。王夫之為其作注寫道: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顯著于天下,循而得之,非若異端孤守一己之微明,離…
-
中國珍貴典籍史話:文瀾閣《四庫全書》的變遷
國學資訊2016-07-20
《四庫全書》(部分) 資料圖片 《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據《四庫全書總目》統計,它著錄書籍3461種,存目書籍6793種,總計達10254種,囊括了從先秦到清代乾隆以前中國歷史上的主要典籍。在18世紀,像《四庫全書》這樣的文化巨制,不僅在中國,就是在當時的世界上也絕無僅有。 《四庫全書》修成以后,為了保管和利用,乾隆皇帝先后下令將其中著錄的3000余種書籍抄成一式七部,每部均為36000余冊、6100余函,分別收藏…
-
儒家與社群主義不是一回事
國學資訊2016-07-20
近些年,將儒家和西方新興的社群主義思想進行比較研究是學界一個較熱門的話題。學者們一般認為儒家和社群主義的思想在很多方面相近、相似,甚至相同。對此,筆者認為這一結論欠妥。如果我們進入到思想的內核中就會發現,儒家和社群主義實際上差異極大。 眾所周知,近代以來西方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的主流傳統是自由主義,但隨著現代、后現代思潮的興起,自由主義受到了質疑,其中極具批判性的一個理論思潮是社群主義,其理論的核心是用美德倫理學和共同…
-
中國人應該知道的15個歷史典故
國學資訊2016-07-20
1、高山流水 春秋時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搖深,常人難解,僅鐘子期能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贊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鐘子期嘆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來鐘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廢琴終身不彈。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難遇,也指樂曲絕妙。 2、莊周夢蝶 戰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后,自身依然是莊周。因此說,…
-
中國各省名字的由來
國學資訊2016-07-20
1 北京: 戰國時期稱薊,是「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京城。遼國稱燕京。金國改稱京都。元朝稱大都。明朝朱元璋改稱北平,永樂帝朱棣改北平為北京。簡稱京。 2 天津: 明朝,燕王為爭奪皇帝位,在這里發兵渡河南下,打敗他的侄子明惠帝而篡了位。為紀念在這里渡河起兵,所以稱「天津」,意即天子經過的渡口,簡稱津。 3 上海: 北宋初期,這里已形成居民點,從這里上海洋,所以稱上海。上海原來是捕魚的地方,當時漁民創造了一種捕魚工具,叫「邕」(它是…
-
史上最完整《孫中山全集》在京首發
國學資訊2016-07-20
全國政協12日上午在北京中山公園中山堂舉行儀式,紀念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誕辰149周年。 本報北京11月12日電(記者張稚丹)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孫中山全集》首發式今日在北京中山堂舉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出版基金規劃管理辦公室、宋慶齡基金會、北京市政協等部門有關人士及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 新版《孫中山全集》采取百衲本方式比較參證,搜集挖掘了近30年來國內外各界人士所披露的新資…
-
古代君子六藝
國學資訊2016-07-20
在中國,六藝之說有二,一指禮、樂、射、御、書、數也。《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另一說,六藝即六經,謂《易》、《書》、《詩》、《禮》、《樂》、《春秋》也。本文描述的是前者。 六藝是中國古代君子的六門必修課,其內容包括五禮、六樂、五射、五御、六書、九數。關于六藝教育的實施,是根據學生年齡大小和課程深淺,循序進行的。并且有小藝和大藝之分。書、數為小藝,…
-
人才史話:人才匯聚成就秦國偉業
國學資訊2016-07-20
資料圖片 春秋初期,秦國尚是一個偏居列國西陲的小邦,土地狹小,人口不多,處文化洼地,國勢微弱。經過十幾代的發展積累,到戰國中后期,秦國形成了振長策而御宇內和威震列國的態勢。在社會進程緩慢的古代社會,秦國能由弱變強、迅速崛起,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秦國著力集聚各方英才,形成了雄視天下的人才高地。 在天下競勝的時代,各國都根據自己的理念來獲取能量以發展自身,而秦國卻堅持不變地把人才作為最珍貴的資源。春秋前期的秦穆公早有吸納中…